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构建并维护自我(4)

构建并维护自我(4)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作者名:于德志本章字数:2710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41

所以,与自我的形成过程就是内在分裂的过程一样,意象的形成过程也是引发冲突的过程。意象与冲突,这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割裂。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要消除意象带来的心理伤害,转变意象不过是权宜之计,更简单有效的方案,是认识到意象的形成和作用过程,进而超越并彻底终结它对我们生活的干扰。

自我维护:意象将塑造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说过,自我意象,是大脑讲述的关于“我是谁”的故事。

这种故事传递的信息,会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自我意象会带来自我促进或自我设限的行为。高自我价值人群展现出的自信独立、勇于质疑、敢于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等行为,和低自我价值人群展示出的自我怀疑、犹豫退缩、孤独自处、面对挫折很容易放弃等行为,都是自我意象作用的结果。

所以,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冲突,我们就需要了解自我意象建构对个人生活在四个方面的塑造作用:发展性、正确性、统一性、自由性。这也是自我意象管理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关于发展性,后面我将拿出单独的篇幅来讲述。这里,我们先聚焦另外三种作用。

维护自我意象的正确性

在心理服务中,我经常能看到来访者的愤怒。

比如一对前来求助的母女,妈妈小心翼翼,女儿一脸漠然。妈妈很怕刺激到女儿,但她一张嘴就惹怒了女儿:“最近我女儿脾气特别暴躁,我根本没法和她好好说话。”

“谁脾气暴躁了?你能不能不要一张嘴就当着外人的面撒谎?你怎么不先说说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你看看这个孩子,我真的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我怎么就让你没办法了?你能不能不要总这么攻击我?”

“前几天我只是跟她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不要总担心考试成绩’,然后她就开始跟我吵。是,我这句话可能说得不合适,但她至于要跟我这么生气吗?”

“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了?我天天那么努力你看不见吗?我在你眼里就是这么不堪的人吗?”

这个女孩遭遇的就是自我意象被攻击后的痛苦。在训练中,经常有很多来访者在诉说自己的痛苦时,会提及“我最讨厌他她在别人面前提跟我有关的事情,感觉我就像一个透明人,一点儿隐私都没有,一切都被人知道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际冲突与自我冲突,都与这种自我意象被伤害的感受有关。

为什么人类如此在意自我意象?

让我们再次回视自我意象建构的两大过程:一是负责感知的认知过程,二是负责思维评判的社会化过程。一旦看清这两个过程,我们就会明白:自我意象源于对社会认同感的追逐,因此这也将是它最核心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呢?答案很简单,看个人行动所代表的自我意象是否符合社会标准,是否足够“正确”或“积极”,是否有利于群体与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一旦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当事人就会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由此感受到自我价值,并获得内在安全的感受;一旦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群体排斥、拒绝以及自我否定就会随之出现,不安也开始如影随形。

我们知道,追寻安全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的第一行动本能。这一本能,一开始会体验为追寻身体体验的安全舒适,但在思维出现后很快会转变为更多追寻思维世界的安全舒适。这一点,也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证实。阿伦森、吉洛维奇等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维持一个稳定、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人类行为的强大驱动力之一。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高于平均水平之上的,比如更有道德、能力更强、更有吸引力等。但这种“积极、正确”的形象很容易被现实冲击,了解面对冲击时我们自动化的行动方案,会有利于我们理解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也更有可能让自己远离无效的行动或者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自我意象遭遇冲击时,一种有效的行动模式是调增行动。比如学业表现不好时,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时,花费更多的时间靠近对方,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同时勇于呈现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进而寻求彼此满意的互动模式或关系处理方案。对于任何冲击引发的意象危机,这种聚焦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模式,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案。

但调增行动并不容易做出来。在这种方案之外,很多来访者会本能地求助于其他无效甚至有害的处理方案。

比如我前面提过的自我说服。

在心理学研究中,吸烟者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依赖香烟,同时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比如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心理学家研究了一群重度吸烟者的态度和行为。这群人参加了一个戒烟特别门诊,在成功戒烟一段时间后,其中有些人再度开始严重吸烟。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找到了很多巧妙的办法来维护自己吸烟行为的正当性。比如有些人让自己相信关于吸烟和癌症关系的数据是不准确的;有些人会告诉自己吸烟可以放松自己,缓解紧张的神经,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有利于健康;有些人则通过搜集新的故事来增加新的认知,比如一位被试提到的“看我的爷爷,他今年都87岁了。他从12岁开始就每天抽一盒烟,这说明抽烟并不一定对身体有害”;还有一些人,则会关注自己在其他领域优秀的一面,以调节吸烟行为引发的糟糕自我意象,比如“是,我知道吸烟很愚蠢,但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你看,这是我的获奖作品……”

为了维护自我意象的正确性,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求众多合理的理由。这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心安”,甚至有脑成像研究发现,这会让大脑出现愉悦反应。但在我看来,试图用思维解决思维自身引发的不安,恰恰是人类心理痛苦的核心诱因。

大脑失调中的脑成像研究

德鲁·韦斯腾和他的同事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了认知失衡导致的大脑变化。他们在了解了被试喜欢的总统候选人后,给他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信息,一种是支持对方竞选总统的信息,另一种是不利于对方竞选总统的信息。他们发现,当被试在加工不利信息时,其大脑中推理区域活性会降低;而当被试看到有利信息时,大脑中会出现愉悦的反应活动。韦斯腾据此指出,大脑不停地在信息中挑挑拣拣,与其预期不符的信息,仿佛会让大脑受伤,一旦挑选到符合预期的信息,大脑则会激活愉悦中枢以示奖励。

了解了大脑会自动远离“伤害”并追逐“愉悦”的工作模式,我们就会知道,生活中很多来访者坚持的以“体验更好”为导向的行为,就是在长远角度阻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进而造成自我伤害的无益行为。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一切的学习、发展,都意味着短时间内对自我的挑战,这正是大脑自动运作下会极力回避的场景。

维护自我意象的统一性

人类解决安全感的核心手段之一,是生活在友善、熟悉的环境中。这种友善,表现在自我意象上,就是维护自我意象的正确性;而熟悉,表现在自我意象上,就是维护它的内外统一性。

这就涉及了自我意象的管理。自我意象的管理策略很多,我们重点探讨其中能引发心理困扰的行动策略。在经典作品《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曾介绍过两种行动策略—逢迎和自我妨碍。很多来访者的痛苦都与这两种行动策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