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构建并维护自我(2)

构建并维护自我(2)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作者名:于德志本章字数:2820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40

科学界关于自我的定义,清晰地展现了“自我建构即分裂”这一内在统一的过程—“我”从一个鲜活的整体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以经验为支撑、以“我应该”“我必须”“我希望”“我不能”等语言为面具和武器的“观察者I控制者I”,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理智”;另一部分是以现实体验为核心的“被观察者Me被控制者Me”,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个人体验。

我们知道,经验是思维的结果,希望、命令等语言也是思维的结果。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这个分裂出来的全新的“观察者I”,完全是思维运作的结果。我前面说过,现实会受制于很多因素,因此其威胁是有限的。但在自我分裂之后,困扰我们更多的,从现实刺激转向了来自“观察者I”的思维刺激—这是大脑自动发出的声音,可能是有意的,但更多时候是无意的。最为关键的是,它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等任何限制,因此其威胁必然是无穷无尽的。

举个例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正在做一件事情时,一段好的或不好的记忆会突然闯入,我们的情绪就会因此变得快乐或糟糕。要命的是,这种闯入完全不受控制,我们越是让自己不要想或者不要回忆,它就会出现得越频繁。在心理学研究中,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

所以,思维不受时空限制、绵绵不休的特点,决定了由其唤醒的心理痛苦也必然无穷无尽。

在心理服务实践中,很多来访者会受困于“观察者I”所讲述的“我很差”“我不值得被爱”“我的人生没有希望”“我再也不可能爱上任何人”等特定的自我故事和结论,并因此做出种种令自己痛苦的反应。

在不了解什么是自我故事,以及谁是故事的讲述者时,这些故事会让我们痛苦万分,感觉生活真的是地狱。可一旦我们了解了自我建构的过程,发现了故事的讲述者只是自己过去的经验,故事的内容只是特定生活经历而非真正的生命事实,我们就会迅速拿回生命的力量,并因此有能力终结任何生命的悲剧。

后面,我们会一起探讨如何在心理层面终结这种分裂,进而终结由此引发的一切心理痛苦。但现在,我们只需要记住:自我的诞生是经验和选择的结果,它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一个自然、不可抗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思维与现实不可避免的分裂。

自我意象:成熟的过程即自我封闭与内在冲突的过程

在自我的建构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自我包含相互关联的两部分。

其一,是依托于过往经验形成的“观察者I”。它时刻都在观察、分析、评判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脑海里发出自动化的声音,想要控制我们的生活。有些人可能喜欢将它命名为“更高级的我”或者“超我”,但我们现在知道,它并不神秘,也不高尚,它只是过往经验和大脑自动化预测机制的产物。它的出现,造成了我们的生命与鲜活现实间的分裂。

其二,是“观察者I”讲述的关于“我是谁”的故事。对于X来说,成长就是更多体验、选择并丰富“我是谁”的过程。这些体验和选择的结果,会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意象”:包括对个人整体特点的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好人有用的人”;包括对特定领域能力的评价,如“我很聪明”“我非常勤奋”“我非常受同伴欢迎”等。

观察X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可以构成“我是谁”这一意象的故事有很多,但在观察者的控制下,每个人都会倾向于选择固定类别的故事,因此自我“意象”在定向累积的过程中会逐渐远离自由、开放、充满无限可能的状态,转而走向僵化、封闭、自我设限的状态。在心理康复中,自我“意象”究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及随后的行动模式。

哈特针对幼儿园孩子的研究,清晰地呈现了自我“意象”的影响。那些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习惯用消极的词汇形容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想法,缺乏发起活动和接受挑战的信心,没有好奇心,缺乏探索精神,做事犹豫,喜欢退缩或袖手旁观,独坐一旁,对自己的成果缺乏自豪感,遇到挫折很容易放弃,经常采用不成熟、不恰当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挑战。

与此相对应,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表现则截然不同。他们会用积极的词汇形容自己,更相信自己,能够忍受挫折并坚持不懈,能根据新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调节,敢于质疑并渴望尝试全新的挑战。

所以,意象是“经验累积”加“自我选择”的过程,这种累积和选择,也是自我封闭和奴役的过程。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了解自己,以及能否顺利终结一切心理痛苦。因此,这里我继续借用哈特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自我意象描述的研究,看看这种累积、选择、封闭和自我奴役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4岁幼儿的自我意象表述

我快3岁了,和我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一起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有一只橘黄色的小猫,我的房间里有一台电视机。我知道所有的字母,听着:A,B,C,D...X,Y,Z。我跑得很快,我喜欢吃比萨饼,我有一头棕色的头发,我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把椅子,你看!

你能注意到吗?在这段描述里,这个孩子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世界,尚没有过多受到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问题的困扰。研究表明,这个时期自我认知的特点是只能以自我可观察的特征构建表达,因此,幼儿时期是人生最快乐、最满足的时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是“全无”或“全有”的,他们无法将好坏、善恶等对立特征融合。因此,他们要么认为自己“非常棒”,要么认为自己“非常差”。此时,他们对自我意象中好坏的描述非常僵化。

5-7岁儿童的自我意象表达

我有很多朋友,我读书成绩很好,我跑得很快。我能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很好!如果你能把事情做好,就不会有做得不好的事情,至少不会同时是好的又是坏的。当我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时,我爸爸妈妈都为我感到骄傲,他们看着我时,我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

5-7岁的儿童开始更多地使用抽象的概念词汇来描述自己,在这个阶段,好坏对立的概念已经初步具备,但其思维依然是“全无”或者“全有”。所以,在低龄阶段被错误养育后习得了“我不行”“我不好”等自我意象的孩子,完全无法依靠自己走出意象引发的伤害。

8-11岁儿童的自我意象表达

我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我非常受欢迎,至少很受女孩子欢迎,因为我待人很友好,乐于助人,且能够保守秘密。基本上我对朋友都很友好,虽然有时候我心情不好也会说一些尖刻的话。我会尽量不发脾气,如果发了脾气,我就会感到很羞愧。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会很开心,没人陪我时我会难过。在学校里,我觉得自己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很聪明,最后一次大考,我得了优,我感到非常自豪。但我感到自己的数学和其他学科都很差,尤其当我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学得那么好时就更觉得自己笨了。尽管这些学科都学得不好,但我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因为我觉得数学和其他学科对我不那么重要,我更看重人缘和长相。

你能注意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变化吗?同伴关系、个人发展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关注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屏蔽伤害性事实,而重点维护“好”的自我意象。这些孩子不知道,这种自我保护式的维护和屏蔽,反而可能成为未来心理痛苦的根源—心理服务中,很多来访者陷入痛苦的核心诱因,就在于其赖以自慰的优势遭遇现实挫折,使他们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