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追逐生命的安全与舒适(2)

追逐生命的安全与舒适(2)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作者名:于德志本章字数:2955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38

一个常年不安的孩子,与妈妈一起到酒店吃饭,看到酒店摆放的贵重物品,她感到有些恐慌:“妈,这些东西会不会很贵?”妈妈答道:“应该是吧。”“那我万一把它们碰坏了,咱们是不是要赔很多钱?”“不会的。小心点儿,不要碰到它们不就好了?”“那万一我要是碰掉了该怎么办?我们家会不会就没钱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啊?”

一个身体素质偏差,妈妈又被确诊已患癌症的孩子,经常担心地问妈妈:“妈妈,你身体感觉好些了吗?万一有一天你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就一定会跟你一起走……”

一个焦虑的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如果他始终这样,即使考上了大学,不也无法去念吗?没有同伴互动能力,始终这么恐惧,未来他不就真的成废人了吗?我到底该怎么帮他?”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生活始终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所以思维预测引发的不安将时时处处伴随着每个人。

远离不安,重获平静,这是生命的核心需要

在心理学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不安对行为表现影响的研究。

关于焦虑的研究发现,感到不安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不断扫描环境中的各种威胁信息,同时自动屏蔽其他与威胁无关,甚至相反的信息。这种注意绑定效果,会让我们无法真正驻留于此时此刻,因此很难从事任何有意义的行动。为什么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在实践中很难被有效处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注意力的自动定向。

还有一项创造力评估研究发现,安排被试在图上完成一个小老鼠走迷宫任务,只需要在路上画只老鹰,让被试感受到老鹰对小老鼠的潜在威胁,就可以迅速激活他们的恐惧反应,因此会直接降低其随后在创造力测验中的表现。

为什么生命会本能地远离不安,追寻平静?

泽丹博士负责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疼痛刺激和大脑反应以及疼痛感受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他首先评估了76位从未参与过正念、冥想练习的志愿者的正念水平,然后对他们施予50℃的热刺激。大脑分析显示,正念水平较高的被试,在接受疼痛热刺激期间大脑中、后扣带皮层失活,而那些报告更高疼痛感的人该大脑区域的活性更强。现在,我们知道后扣带皮层是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一个中枢神经节点,而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核心工作特点是:它只在人脑不关注任何外界信息或者在处于休息状态即平静时才被激活。泽丹博士说:“一旦你开始执行任务,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中的这两个大脑区域就会分离,大脑会将信息分配给其他的神经区域进行处理。无论你什么时候执行什么类型的任务,比如读书或写字,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都会被关闭。”

所以,为什么我们需要平静?上述研究呈现了它对降低身体疼痛感的积极意义。

2019年10月16日,《自然》杂志发表了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关于脑神经活动与人类寿命关系的研究。他们分析了数百名60岁至100岁、生前认知功能良好的死者的脑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那些长寿者脑内与神经兴奋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比寿命相对短的人要低。神经兴奋是指神经系统处于一种过度活动的亢奋状态,可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肌肉抽搐、情绪转换等。研究表明,改变神经兴奋状态确实会影响寿命。

该发现提供了神经系统活动会影响人类寿命的第一个证据:平静,而非不安或快乐,会带来更长的寿命。

此外,还有其他研究表明,平静状态下人体会对损耗的能量进行补充,会做出更有利的决策,工作效率更高。

所以,有效处理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不安状态,回归身心共同的平静状态,是终结一切心理痛苦,重燃生命热情,提升生命质量所必需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虽然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不安对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外在表现,以及寿命长短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但没人喜欢不安的感觉。远离不安,一直是生命的核心主题。为此,我们从小就反复学习并掌握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拒绝新的挑战,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或者用语言安慰,摆事实讲道理,与引发不安的荒谬理由进行战斗……

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希望可以解决不安的困扰,但从我们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中,它们现实的价值很容易被观察到:多数时候是隔靴搔痒,更多时候是毫无用处,甚至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

我们要真正改变这些习惯却无效的模式很难。就像我,虽然我实践并指导他人练习生活的冥想技术已有多年,但依然会陷入这种无效的解决问题模式中。

在一次练习中,一个孩子在听到我说“下次我们的练习场地换到楼下的公园好不好”时,脱口拒绝:“不行,外面太晒了。”我一愣,回应道:“没事儿,我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她又脱口而出:“不行,我怕虫子。”她的两次拒绝,依然没有唤醒我,我本能地给她提供了第二次安慰:“没事儿,我们找个没虫子的地方。”她第三次拒绝道:“不行,那样就太阴森了。”她的第三次拒绝,终于让我明白—天哪,原来她被挑战引发的不安控制住了,而我却还在尝试用无效的“理智层面的努力”帮她处理不安。

当我觉察到这一事实时,迅速转换了行动模式:停止了解决问题式的安慰和承诺,转而向他们展示刚才我们彼此的互动过程,展示这个孩子内心的不安,展示我习惯化却无效的处理方案……几十秒全新的互动后,她顺利走出了对“到户外练习”的恐惧,“好的,我们下次可以去试试”。

关于不安的处理,后面我会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是人类最核心的痛苦,也是本书真正想要探讨、处理的核心问题。但现在,我将带大家继续聚焦X成长中出现的第一种冲突:感知自由与追逐安全间的冲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冲突。

生命的第一种冲突:感知自由与追逐安全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事实:感知是生命存在最基本的活动,无论感知带来的是愉悦、平静还是痛苦,都是生命自然运作的保护机制。一旦这种活动被阻滞,我们的认知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思考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就会遭遇严重伤害。现在,我们又了解了另一个事实:远离不安,回归平静,是生命的另一种基本需要。

当X处于幼小的婴儿状态,尚不具备思维能力时,安全只意味着身体层面的需要。因此,感知和安全两者可以和谐共存:感知能力负责扫描身体内外信息,一旦感受到任何不适,就可以迅速呼唤支持以解决问题。此时,两者是共生、协作且毫无矛盾的。

但伴随时光流逝,X开始接触并掌握各种概念及其相关关系,思维能力和预测机制逐渐成形,意志在生命中的价值也逐渐变得重要。此时,身体层面的安全需要,逐渐让位于心理层面的安全需要。于是,X开始用意志控制自己,想要主动远离各种不快情境或者不快体验,比如让自己远离可能的威胁,让自己不要紧张、不要悲伤、不要愤怒、不要孤独、不要空虚无聊……这个控制自己“不想要……感受”的过程,就是安全需要对自由感知需要的压迫过程。凡事有压迫就会有反抗,于是,X生命中第一种持续的冲突开始了。

如果你正被心理问题所困扰,就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正在用熟悉的一切来填满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远离风险?你是否正在与自己的感受较量?你是否想要更多“好”的感受,想远离那些“坏”的感受?如果你看到了这种较量,就注意观察填充、远离以及较量的结果是什么,比如问问自己:我想要控制感受的欲望,给我带来的是期望中的更好感受,还是更持久的痛苦?

这种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就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路径。走出心理痛苦的有效方案,一直蕴含在这种如实的观察与行动中。

接下来,我会呈现一个事实:感受层面的问题,无法用思维方案有效解决—虽然有时确实可以使问题暂时得到解决。现在,这需要你自己预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