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1)

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1)

书名:亲爱的丫头3作者名:柯继铭本章字数:2076更新时间:2024-05-25 17:20:07

文化承载着人们对所在社会的认知,凝聚了人们对维系社会有序运转和实现个人安身立命必须有所遵循的领悟。只要我们身上还流着中国人的血、传承着中国人的基因,就会不同程度地重复先人的生命轨迹,触及和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基本命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秘密,除了通过人的繁衍传承生命的密码,更在于通过文化的延续传承生存和生活的经验。任何时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成果和精神传统的基础之上。学习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先对于身为此一种人适合生存、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让我们在新的探索和思考中有所参照和借鉴,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经世致用一词由“经世”和“致用”两个动宾结构的词并列组成。“经世”一词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成玄英对此疏解:“夫祖述轩顼,宪章尧舜,记录时代,以为典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所谓“经世”即指建立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法则和秩序。

“致用”一词始见《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所谓“致用”就是尽其所用、付诸实用、发挥作用。

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针对当时不切实际的空疏玄虚之学,提倡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大力主张经世致用。至此,“经世”与“致用”合成为一个四字成语。

在“经世致用”四个字中,“世”这个字看起来不起眼,一点不引人注目,实则大有深意,是准确把握经世致用思想的关键所在。

“世”是“经”这个动作的对象。弄不清楚何谓“世”,“经”这个动作怎么来做、从何着手便无从谈起,而“用”最终也必然难以落到实处。

在汉语中,“世”当作名词使用有多个含义,比如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以父子相继为一世,此外还用来指时代、年岁、后嗣、世族等。而在这里,“世”指人世、人间,与天上、世外相区别。

这就是说,“经世”所涉及的事情,是人世间的事,是人群中的事,是社会生活中的事,是俗世之事而非世外之事,是此岸之事而非彼岸之事,是现实社会之事而非鬼神世界之事。

《庄子·逍遥游》讲“名者,实之宾也”。后人对此多有解释。比如唐朝人成玄英说:“实以生名,名从实起,实则是内是主,名便是外是宾。”宋朝人何坦说:“名者实之宾也,实有美恶,名亦随之。”清朝人章学诚说:“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

名实相生,实为主名为宾,有其实必有其名,有其名必有其实。不能顾其名而思其义,循其名而责其实,那样很可能导致因一字之差而谬以千里。

各民族文化的孕育发展,大都经过崇奉神意、尊天事鬼的阶段。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化也无例外地经历过此一阶段。但至迟在春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不同于此前的明显的分野,即由充满神鬼色彩转向凸显人文关怀,由遵从神的旨意转向张扬人的意志,由悉听天命转向事在人为。

在这个时期,面对社会失序、民生凋敝的混乱局面,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的各种现实问题,从各自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重视农战等。

诸子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孔子以恢复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为己任,以一种不避艰险的姿态,弘扬仁爱思想,倡导忠恕之道,推行礼乐教化。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他还讲:“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六经,想必有着各种荒诞不经的记载。孔子把关注和思考倾注于世俗社会、现实生活,并本着这种理念整理古籍,删定六经,正本清源。

在孔子看来,经世就是“事人”,就是“入世”,就是“尽人事以听天命”。综观其一生的所言所行,他身上展现的强烈的现实关怀、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解决现实问题的品格,集中诠释了经世致用思想。后世经世致用思想的丰富和拓展,直接或间接地都可以在孔子那里找到源头。

虽然经世致用一词在明清以后才广为使用,但是经世致用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共识。

经过春秋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确立了作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理念的地位。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视和讲求经世致用,主张少过问死人之事、神鬼之事、彼岸之事,多关心活人的事、人世的事、当前的事,始终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力探索破解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了中国文化作为世俗文化的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发展走向和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代表绝对真理化身的先知先觉一类人物。孔子不是先知先觉,他之前之后的古圣先贤都不是先知先觉。中国民间间或有以先知先觉自居的人,但不为主流社会接纳,被视作旁门左道。

孔子也讲“天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讲“五十而知天命”,看似在探求绝对真理。但孔子讲的“天命”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命”,他讲“知命”并不是认命,而是强调通过不断深化对内在自我和外在事物的认知,顺应自然和社会法则,把握由主观、客观条件决定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