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1)
书名:亲爱的丫头3作者名:柯继铭本章字数:203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0
在决定某种人之所以成为此种人而没有成为别种人的多种因素中,对生命本身持何种态度,较之于认知方式、行为习惯等,可能是更具原初性、本质性的因素。这种态度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相互关涉、互有交叉,却又各有侧重、不尽相同。总的来讲,中国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眷念生命,以一种含蓄而热烈、柔软而坚韧的方式对待生命。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种植根在天性中的最本真、最朴素的信念。
中国人总是把个体生命放在群体生命的接续之中进行思考,探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人们看来,群体生命的接续就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每一代人处在其中的一段。守护好这条河流,不让它干涸断流,让它更加充满力量地继续朝着远方浩荡奔腾,是每一代人当然也是每个人的本分。
从这种对生命的最基本的理解出发,中国人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总要努力做点什么。志存高远者,追求以立德、立言、立功兼济天下,造福苍生,泽被后世。大多数普通人追求经营好家庭,一生大部分时间围着家庭转,为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辛苦操持。
虽然人们由于资质的高低、抱负的大小而各有其追求,但不同的追求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一种自加责任的品质。更重要的,这种自加责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所在的从家庭、家族到社会、国家这些大小不等的群体。用中国人的话讲,就是要守先待后,要承上启下,要继往开来,要“不败祖宗业,更为子孙谋”。
总之,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个体生命不能融入群体生命的接续之中,那么它就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只图自己安逸,而应该努力为群体的生存延续尽己所能。
西方人大多认为,每个生命本身就是目的,活着就是为了发展个性,追求个人幸福,享受生之乐趣。认知上的巨大差异,深刻地折射了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与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分野,也决定了西方人大多以“独立的个体”存在,而中国人往往以“家族中人”“群体中人”“社会中人”的身份存在。
西方人崇尚个体,看重灵魂的归宿,追求灵魂不朽。中国人崇尚群体,看重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追求声名不朽。同样是“不朽”,一种是死后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一种是死后声名被人们传颂。
一个人没了,人们不再提起他,就好像不曾有过这个人一样,这对中国人是极可怕的事。孔子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不只是君子,中国人普遍看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希望死后能继续被人记得,常常被人怀念,至少不被亲近的人轻易忘记,最好能彪炳史册、流芳千古。说到底,中国人希望与所在的群体共存续,在族群的历史中获得永生。
所以,中国式的悼词都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与我们同在”这样的话。而现今的清明节,人们也用“我们若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这样的话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半个多世纪中,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借由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说出的上面这段话,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人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究其原因,无非在于这本书尤其是这段话阐述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人深相契合,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可以说,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所引发的文化现象,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关于生命的看法。
中国人普遍对生命有着难以割舍的眷念,但是要讲清楚让中国人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你说是天地壮观、山河锦绣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是大宅宽居、华服佳肴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是高明的思想、精美的艺术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让人流连忘返,但是,真正让人们念念不忘的不是事物本身,也不全是事物带来的愉悦和舒畅以及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主要是个人和这些事物发生关联后,由此在人群之中获得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事物、个人感受和其他人对此的看法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一种氛围、意味,尤其是个人置身其中而有的存在感、满足感。总之,中国人在意的是一种感觉,活在人群之中的感觉。
或者说,让中国人念兹在兹放不下的,除了活着就是人,那些不同程度上与自己发生关联的人。
具体来说,中国人牵挂的人,大多是与自己发生过美好的情感交集的人,尤其是有着亲情、爱情、友情的那些人。与家人、爱人、友人聚在一起,享受人间至美的情谊,永远是中国人最深切的向往。古代的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想要叶落归根。对于他们,家乡既是留下自己生活印记的地方,更是生命中最亲近的人所在的地方,思念家乡,最思念的是亲人,回到家乡,最欢喜的是回到亲人身边。在今天,回家,回到亲人身边,这难以压抑的渴望,难以阻挡的冲动,驱动了每个春节的人口大迁徙、大流动,驱使着无数人不辞辛劳地裹挟在人潮中南来北往。中国人讲“花好月圆”,关键是团圆,因亲人团聚而诸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