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义”
书名:亲爱的丫头3作者名:柯继铭本章字数:150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0
在中国人的世界中,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情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崇拜的英雄,都是有情有义之人。只讲利益而不讲情义,在中国通常行不通。
情义包括“情”和“义”两个方面。所谓“情”,是外界事物引发的人的喜怒爱憎等心理状态。所谓“义”,是人的行为举止公正合宜。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中国人讲的情义,一般是一个人对其他人采取基于相互关系应有的行为和态度。
比如,在家庭当中,子女孝顺父母,父母怜惜儿女,夫妇之间彼此担待、相互体恤,兄弟之间、姊妹之间彼此照顾、相互扶持,都是应有的情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扩展到家族,从家族扩展到亲族,从血亲、姻亲扩展到社会,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工作搭档之间、领导下属之间、生意伙伴之间等等,总之彼此发生关系的两个人,一方出于社会多数人对相互关系约定俗成的理解,对另外一方所采取的态度,所表现的行为,即情义。
所以,讲情义首先在于按照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履行由相互关系所约定的义务。
《礼记·曲礼上》有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中国人来说,讲情义讲的是你情我愿、礼尚往来,讲的是相互付出、双向互动,讲的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结草衔环、执鞭坠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讲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既薄情寡义就不能怪我无情无义,你对不起我在先就休怪我无礼在后,你不仁我不义,讲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总之,中国人讲情义,不管是对由先天血缘所注定的关系人,还是在共同经历中结成的关系人,还是由个人意愿所缔结的关系人,都遵循对等原则。这是读懂中国人情义世界重要的一点。
中国人讲情义,还讲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常说忠孝难以双全,当必须在家与国、为父母尽孝和为国家尽忠之间二者选其一的极端情形下,中国伦理道德倡导国而忘家,舍小家为大家。中国人讲情义,最高的层次是坚守国家民族大义而不计个人得失。
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把“对事”与“对人”联系起来,视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情义的有无厚薄,在同样的事情上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
比如对某些单位的员工来说,虽然在岗就要做事,但是具体怎么做,功夫下到哪种程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怠工,认真负责还是应付交差,勇于担当还是推诿责任,常常与员工和领导之间情感上的亲疏远近,与“为谁做事”“为谁效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喜欢的领导尤其是对自己有栽培之恩的领导,自然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而对不喜欢的领导就难免敷衍了事。
人们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意思是人都有感情,得人心不止于得到思想上的认同,还必须得到情感上的认同,情感认同的力量很多时候更甚于思想认同的力量。
有一句歇后语叫“一个锅里吃饭——不分彼此”。一家人吃一个锅里的饭,兄弟姊妹由吃一个锅里的饭结下的情感,在人们心中自有其特殊的分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朴实而微妙的社会逻辑,值得在上位的人用心体会并躬身实践。
中国人常讲,情义大于天,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四川有句方言“人对了飞机都可以刹一脚”。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不深刻理解情义这种东西,读不懂中国人,读不懂中国社会,无法走进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无法洞悉中国社会的内在密码。
中国人还常讲,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话不乏积极意义,有利于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对规则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但在很多时候,这句话沦为了有些人在执行规定中钻空子、开方便之门的托词。
凡事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必然导致公共政策在付诸实施中出现变形走样。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规则的弹性和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为少数人谋取利益,曲解规则,甚至明目张胆地践踏规则,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危及社会公平正义,深为人们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