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自我展示
书名:亲爱的丫头3作者名:柯继铭本章字数:164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0
文化是如何生成的?一般性地讲,文化是人内在的自身条件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离不开外在的环境条件和人内在的自身条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比如纬度的高低、海拔的高低、距海的远近,比如炎热还是寒冷,干旱还是湿润,阳光充足还是不足,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地势平坦还是崎岖,等等,不同条件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决定了动植物生长繁衍的不同面貌,也决定了人赖以生存的不同面貌。人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这是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塑造。
与此同时,人总是依据自身的条件与外在环境相互动,实现自我的生存,建设自己的生活,进行文化的创造。不同区域的人发展出不同的生理构造。比如外形方面肤色的深浅、脸型的凹凸、体型的胖瘦、身材的高矮、肢体的长短等;比如运动方面奔跑快慢、力量大小、身体是否协调、动作是否敏捷等;比如内脏方面心脏的供血功能如何、肺的呼吸功能如何、胃的消化功能如何等。所有这些构造中,最重要的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大脑的构造。大脑这个中枢系统的运转——如何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如何处理加工信息,如何对信息作出反应,决定了人与人不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人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心智模式、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这是人的自身条件对文化的塑造。
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种子结出不同的果实。人群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关键在生存方式不同,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追根溯源取决于外在环境条件和内在自身条件的多样性,由此形成的生存方式的多样性,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
而当我们试图更进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地探求文化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总是会被诸多的问题所困扰。
文化的创造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为什么会有精神生活需要呢?无论精神生活需要的产生还是精神文化的创造都源于人的大脑有意识的机能,人的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文化的创造中,人是认知的主体,也是认知的对象,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天地之间,我们人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存在?在天地之外,有没有与我们人相似的存在呢?
外在的环境条件和人内在的自身条件共同塑造了文化的面貌,究竟外在的环境条件更具根本性,还是人内在的自身条件更具根本性?如果因为人内在的自身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那人与人的不同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如果是因为外在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那是不是说环境最终决定着文化的面貌?常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在这里,外因到底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呢?
离开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追问,讨论文化的生成、文明的起源,总觉得如隔雾看花。而越是循着这些问题不断地发出追问,我们越是一头雾水,其情状如庄子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着人不得而知的领域。或者,我们只能把对文化生成问题的讨论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以内,那就是人类祖先在不同的区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形成各自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讲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创造即人的所作所为。文化是人的禀赋、天性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自然流露和凝结。有了人自然就有了文化,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文化,人与人不同,文化自然也不同。
或者可以说,文化的创造是一场人的自我展示,人根据自己的禀赋,本乎自己的天性创造了文化,让自己以另一种形象呈现出来。文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自然孕育、自然生长、自然演进的过程。
古老的丛林莽野中,苍松翠柏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热力的作用,石化成琥珀。如果把人比作松柏,把人的禀赋、天性比作树脂,把漫长的历史比作长时间的压力和热力的作用,那么树脂结晶而成的琥珀恰如文化。而文化史上那些标志性人物则如同寻宝人,他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寻找琥珀,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地加工打磨,把它变得更加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文化或许就是这样生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