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熊猫喜欢“独居”生活?
书名:果赖!大熊猫作者名:张志和本章字数:105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9
动物群居或者独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选择的依据主要是动物的体形、食性、栖息环境、自身的生存技能、天敌威胁等诸多因素。
野生大熊猫平均体重大约100千克。它们生活在半开阔半密集的原始森林或次生林下方的竹林中,擅长爬树。它们选择独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从抵御天敌的角度讲。比大熊猫体形大的食肉动物如剑齿虎、华南虎已经相继灭绝,群居的狼和豺不会爬树,擅长攀爬的豹和雪豹的平均体重比大熊猫轻了差不多一半、体形相当,同样会爬树的黑熊则以素食为主,并且不好斗,这些动物和大熊猫发生冲突的可能较小,所以大熊猫并不需要像鹿或羊等食草动物那样靠群体的力量对抗天敌。
熊小猫剧场
很多动物,如果子狸、黄喉貂、狐狸、野猪等都可能在大熊猫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威胁幼崽的生命。可是,大熊猫幼崽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就会爬树,而且不听到妈妈的叫声不会下来。况且,大熊猫妈妈通常就在附近觅食,听到异常声音会马上回来救援,大熊猫幼崽的死亡率并不高。
从食性上说。以植物为主的饮食习惯让大熊猫不需要同伴帮忙就能吃到东西——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是竹子,而竹子既不会跑,也不会反抗。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低以及大熊猫对植物的吸收能力差等原因,一只大熊猫每天至少要吃十几千克竹子才能维持正常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它们要吃足这些食物,每天大概要走500米。如果在原本只有一只大熊猫生活的区域内出现好几只大熊猫,该区域内的竹子就会不够分。为了吃饱,大熊猫就需要走更远的路,这意味着消耗更多体能,为了维持体能,就得吃更多的竹子。假设一片竹林原本三天被大熊猫吃光,这样一来很可能一天就没有了。久而久之,竹子的生长速度肯定赶不上大熊猫吃竹子的速度。这会导致竹林面积大规模缩小,反过来导致大熊猫食物匮乏,形成恶性循环。
知识链接
Q 世界上群居 动物的群体规模是一直 固定不变的吗?
A 不是。很多动物都会 根据需要增减群体的规模,例如狼、狮子、野牛、角马。
趣味小问答
大熊猫爸爸为什么不和大熊猫妈妈生活在一起?它们一个外出觅食,一个看护幼崽,幼崽不是更安全吗?
爸爸妈妈共同抚养宝宝的情况在大熊猫的世界里不会发生。因为除了发情配种期,雄性大熊猫会与雌性大熊猫交流信息、亲密接触,大部分时候,成年大熊猫是无法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
不过,圈养大熊猫的幼崽会出现群体生活的情况。主要是有的大熊猫妈妈的母性不强,可能会遗弃幼崽或“带娃”经验匮乏,这时就需要人工抚养。幼年大熊猫的领地意识较弱,可以放在一起。进入发情期的大熊猫脾气比较火爆,若是再打架就可能造成致命伤害,此时就要让它们“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