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踏春而来杏花雨

书名:了不起的汉字·花草树木作者名:刘玉美本章字数:228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7

【谜语】

根一半,

叶一半。

(打一字)

汉字有故事

杏林春暖

踏着春天的脚步,漫山遍野的杏树将明媚的花枝伸展,一片生机盎然。

这大片的杏林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栽的呢?是果农吗?不对,不对,这些杏树是由很多病人栽的。可是,病人为什么要栽这些杏树呢?难道杏树可以治病吗?那倒不是,据说是一位医生治好了人们的病,但他不收医药费,只是让病人在自己住所旁栽上杏树。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规矩,这个规矩是哪位医生定的呢?

三国时期,有一位叫董奉的医生,医术十分高明,为人看病总能药到病除。他在庐山隐居的时候,每天为人看病,却不收取医药费,只是规定:重症的病人病好后,在他的住所附近种上五棵杏树;轻症的病人病好后,种上一棵杏树。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董奉居住的地方栽满了杏树,成了一大片杏林,人们亲切地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杏树每年都会结很多的杏子,董奉就盖了一个大仓库,存放成熟的杏子,并在门上写道:谁买杏,可以用谷物来换,自行取用,不必告知。于是,人们用谷物来换取杏子,谷物越来越多,每年有三万多斗,堆满了仓库。他又用这些粮食去救济贫苦无助的人。

董奉的医术和德行,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了感谢董奉,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汉字有源头

杏树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每年春天,杏树会开出淡红色或白色的花,结出像小球一样圆滚滚、黄红色的杏子,这些杏子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果品之一。

那么,古人为什么这样造“杏”字呢?甲骨文的“杏”字,上面是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是一个“口”,表示读音。也有人说“口”是表示可以入口食用的果实。所以,杏就指杏树的果实,后来也指杏树,又指杏花。

杏果中的核仁叫杏仁,甜的可以直接食用,苦的可以作药。成片的杏树叫杏林。杏树开花的时节,也正是清明多雨的时候,杏花和雨一起纷纷飘落,所以清明时下的雨又叫杏花雨。“沾衣欲湿杏花雨”,说的就是这种雨。

种植杏树的园子叫杏园;唐朝时,科举考中进士的人,会由朝廷安排到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的杏园游玩,并一起聚餐,那可是十分荣耀的事。享受这种待遇的进士们自然十分得意,这就是“杏林得意”的由来。因为杏花在农历二月开放,报春最早,这时各地的举人也要进京考试,所以杏花又叫“及第花”。

杏的颜色黄而微红,被称为杏红或杏黄色。女子的眼睛像杏核一样大而圆,那叫杏眼。一个女子生气时瞪大眼睛的神态,那是杏眼圆睁。

汉字有传承

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随着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变得家喻户晓,杏花村也成了一种意象,而人们对杏花村的想象与向往也越来越强烈。那么,这个杏花村在哪里呢?

杜牧描写的杏花村,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下辖村。可是,怎么能够证明这件事呢?

史料记载,明代有一位叫林古度的名士写了一首诗:“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另外,曾担任池阳郡同知的张邦教,在杏花村建了一个亭子,并题写对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

清代时,贵池人郎遂写的《贵池县杏花村志》,记录了贵池杏花村是明代池州太守顾元镜所建,他的诗作《杏花村》也叙述了这件事:“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

如今的杏花村已经成了一处风景区,包含十里桥、问酒驿、窥园、明清村落、梅洲晓雪等景点。

其实,中国叫杏花村的地方有很多,因为杏树随处可种,到处都有,几乎每个村庄,每处山野都可以看到杏花的身影,叫杏花村又有何不可呢?春天时的美丽绽放,又何须局限于一处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汉字有艺术

杏坛讲学

古人对于杏树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杏林是中医药的代称,而杏坛则成了讲学上课的地方。是谁的思想这样先进,把教室搬到大自然中,在美丽的杏林里,筑一个土坛来给学生上课呢?难道不怕学生开小差走神吗?

这个人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生开小差对他来说并不是问题。传说,孔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选一处杏林,坐在杏树下给学生们讲课。休息时,学生们读书,孔子就坐在树下弹琴。此后,人们就把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作“杏坛”。

孔子讲学的杏坛本来是不固定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课堂。后人为了感念孔子的功绩,就想修建一个标志性的事物来纪念他。宋朝时,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重修孔庙,在大成殿的旧址上清理出一块地方,筑了一个坛,周围种上杏树,并且命名为“杏坛”,寓意孔子讲学的地方。从此,杏坛就成了教育的代名词。

金朝时,人们在杏坛上兴建了一个亭子。明朝时,有人将亭子改造成了方形,四周是红色的亭柱,上面是黄色的瓦,向上翘起的重檐上面修有脊兽,亭内绘着绚丽多姿的金龙。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以通行,亭前有雕刻精美的石炉,亭下有一座刻着“杏坛”的石碑及乾隆亲题的“杏坛赞碑”。每到春天,这里杏花盛开,一派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孔子第六十代孙衍圣公写了一首《题杏坛》,来记叙这一情景:“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如今,每年春天,孔庙的杏坛都会看到“杏花盛开溢满园,游人来往朝圣颜”的盛景。

汉字有经典

杏园

[唐]杜牧

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译文】

昨夜下了一场细细的小雨,洗去了杏花上的尘埃;年轻的男子骑着红色的骏马,踏着轻快均匀的步伐。不要怪杏园的花儿憔悴了,看看满城有多少人的头上插着杏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