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从前叫作豕
书名:了不起的汉字·鸟兽鱼虫作者名:刘玉美本章字数:186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7
【谜语】
有房就是家,
有脚能追逐。
(打一字)
汉字有故事
辽东之豕
豕者,猪也。人类很早就驯化了猪,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规模化的养猪业,猪的形象甚至还被应用到了青铜器上,可见猪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历史上有人被讥讽为辽东白猪,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叫彭宠,西汉末年任渔阳太守。刘秀起兵后,彭宠归顺了刘秀,并参与平定“王郎之乱”和河北地区的叛乱,为刘秀建立东汉立下大功,被封为建忠大将军,册封为列侯。
骂人的是朱浮,他担任幽州牧一职,负责驻守蓟城。
彭宠与朱浮的政见不合,矛盾越来越深。朱浮到皇帝刘秀面前告状,说彭宠要谋反。彭宠自以为是开国功臣,竟然发兵攻打朱浮。朱浮见彭宠真的动武,就写信指责道:“你居功自傲,自以为了不起。据说,以前在辽东,有只小猪生下来,头是白的,当地人觉得这太稀奇啦,就将小猪进献给皇帝。可是,当献猪人走到黄河东时,看到这里所有的猪头都是白的,于是十分羞愧地返回了辽东。如果将您的所谓功劳,放在朝廷上比一比,只不过是辽东的一只白头猪罢了,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然而,彭宠的进攻已经停不下来了,他彻底举起反叛的大旗,还自称燕王。最后,叛乱被平息,彭宠被部下所杀。“辽东之豕”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用来表示孤陋寡闻、少见多怪、自命不凡。
汉字有源头
很久以前,猪的名字叫作豕。甲骨文的“豕”字,像一头竖立着的猪,有头有尾有足,中间是个大肚腩,本义就是猪这种头大、耳大、鼻长、眼小、腿短、身肥的哺乳动物。后来,“豕”作了偏旁,就在后面加了声旁“者”写作“豬”,来表示猪这种动物,简化后即“猪”。
不同类型的猪有不同的名称:豭,多指公猪;彘,泛指一般的猪;豨,指体形巨大的野猪;豚,指小猪。
狼奔豕突是指像狼和野猪一样狂奔乱窜,用来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也形容逃跑时的慌乱姿态。
与“豕”相比,口语中“猪”的应用更为广泛。猪也是“六畜”之一,在十二生肖中被称为亥猪。
汉字有传承
牧豕听经
汉朝有个叫承宫的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贫苦,八岁的时候,靠给别人放猪为生。
当时,有个叫徐子盛的人,对《春秋》研究得十分精透,就在当地开设学堂,讲经授课。他学识渊博,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听讲,最多的时候学堂里有一百多人。
承宫每次放猪都要经过学堂,老师洪亮的讲课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都让他十分向往。承宫常常站在学堂外听得着迷,而忘记了放猪。
一次,他又听徐子盛讲课听得入神,天晚了还没有将猪赶回去,主人十分奇怪,就到处寻找。看到承宫在学堂外听讲经书,而猪则四处乱跑,主人十分生气,拿起竹鞭就向承宫打来。
听到吵闹声,徐子盛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来。当了解到承宫是因为听课而挨打时,徐子盛觉得应该帮帮这个孩子,就让他到自己的学堂来听课。承宫没有钱交学费,又不愿意白白听课,就利用课余时间,帮学堂做一些杂事,还上山砍柴交给学堂。就这样,他一边辛勤劳动,一边用心研学,多年后,终于学有所成,把《春秋》这部经书研究透了。
承宫牧豕听经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用来比喻求学努力。
汉字有艺术
豕形尊
商代是一个崇尚鬼神的朝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也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所以,祭祀用的物品自然是要极尽尊贵、极显尊敬。酒是沟通人和神的重要媒介,祭祀中用来盛酒的尊,当然要精心设计和制作。
这件商代的豕形铜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19.75千克,大小就像一只真的猪崽。此猪背上鬃毛竖起,面孔呈青色,獠牙突出,双耳直立,双眼圆睁。野猪上翘的长嘴微微张着,像是在嚼着美味的食物。虽然这是只野猪,却没有让人觉得野蛮,反而给人一种野性的美感。据专家考证,这可能是一只处于野猪向家猪转化过程中的猪。
不仅如此,更为俏皮的是,这只豕形尊的背部竟然立着一只凤鸟。这只凤鸟,尖尖的嘴巴,明亮的眼睛,高耸的凤冠,小巧而可爱,充满童真情趣。再细看,凤鸟的站立处是一个圆孔盖,提起凤鸟盖,可以向里面注酒,下面是猪的大肚腩,可以装下13升酒,容量相当可观。
另外,这只猪全身布满了纹饰,头部是兽面纹,腹部和背部是鳞甲纹,四肢和臀部是倒立的夔龙纹和云雷纹,使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庄重典雅。
汉字有经典
猪肉颂
[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点燃木柴、杂草,控制火势的大小,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它慢慢熟,不要催促它,火候够了,味道自然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便宜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烹煮。早上起来盛上两碗,我自己吃饱了,您不要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