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子亮闪闪
书名:了不起的汉字·山川河流作者名:刘玉美本章字数:183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7
【谜语】一个人,他姓王,手里揣着两块糖。(打一字)
汉字有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卫国有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他帮助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成为太子,并回秦国继承王位,当了秦王。吕不韦因此被封为相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声望,他一方面对外出征,立下战功;另一方面四处招揽人才,收养门客三千多人,组织编写了一部治国理政的参考书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写成后,吕不韦命人将全文抄写,张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布告示:谁能指出书中的不足之处,增加一个字,减少一个字,或者改动一个字,就赏黄金一千两。但是,告示贴出去许久,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改动。
难道面对那金灿灿的赏赐,没有一个人动心吗?难道这部书真的一个字都不用修改吗?当然不是,或许是人们害怕吕不韦的权势,认为领得一千金却丢了性命不划算吧。
“一字千金”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现用来指文章写得极好,不用更改一个字。
汉字有源头
金文的“金”字,左边像是两块金属;右上是一个倒扣的三角形,表示覆盖的意思;下面是土地;整体表示埋在土中的金属矿物,一般指铜或金子。后来,“金”用作金属的通称,指有光泽和延展性的金属,如金、银、铜、铁、锡等。“金”还用作偏旁,写作“钅”,多表示与金属有关的东西。
金在古代的应用十分广泛,制作成兵器,叫金戈;再加上披挂着铁甲的战马,一起被称为金戈铁马,代指雄壮威武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战场上,如果以锣声为信号,命令撤兵回营,就称为鸣金收兵。金黄色的铠甲,是黄金甲。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金甲就是铠甲;而黄巢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中的黄金甲是说菊花黄灿灿的,像是金黄色的战甲。
能开采出金子的矿石、矿山,叫金矿;用黄金铸造的货币,叫金币;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叫金色。
金子比较稀少珍贵,所以“金”字可以用来形容宝贵的、有价值的事物: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叫金玉良言;比赛拿了冠军获得的奖牌,叫金牌。
汉字有传承
青铜上的金文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金文”两个字。金文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是一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铜、锡、铅等金属合成制作的器物,因为会出现青绿色的铜锈,所以叫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器形多样,制作精美,不但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祭祀所用的器皿。祭祀用的钟鼎,上面多铸刻有文字,用来记录铸造器物的缘由、纪念或祭祀的人物,这些文字就是铭文。其中铭文字数最多的是毛公鼎,有将近五百字,是西周晚期的器物,是毛公为感谢周王所制作,所以称为毛公鼎。周朝把铜也叫作金,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在所有的青铜器中,钟鼎上铸刻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一般刻在钟鼎的内侧,是从甲骨文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字体,一般古朴自然,字体瘦长,笔画强劲雄美,疏密有致,结构严谨,姿态凝重,别有风韵。后来,金文为历代书法家所习作,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
据统计,现存的金文单字约有三千多个。
汉字有艺术
开在黄金上的花朵
商周时期流行青铜器物,到了唐朝,金银器则流行起来,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戴在头上、身上的饰品,吃饭用的器皿,都用金银制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唐朝国力富强,手工冶炼技艺空前发达,而且文化包容万千、气势磅礴;二是因为金银作为金属硬度适中,有一定的延展性,容易锤打成各种形状,又有着天然的亮丽色泽,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那么,唐代的金银器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件唐人喝酒用的酒杯吧。
它的名字叫鎏金蔓草纹银羽觞。羽觞是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浅而小的杯子,椭圆形,平底,比碗浅,比盘深。其两侧有半月形的耳朵,所以被叫作耳杯;因为又像是小鸟的羽翅,所以又被叫作羽杯、羽觞。
这件羽觞上的图案与花纹,是用鎏金錾花的方法制成的,鎏金就是外面镀金,錾花就是用锤子等工具在金属上敲击出高低不平的纹饰。这件羽觞的内壁上有四株折枝莲花纹,花繁叶茂,热烈、肥硕、活泼,与周围的花鸟纹、云纹自然流畅地融合在一起,显得富丽堂皇,简直像是黄金上长出的花朵,尽显雍容华贵之美。
汉字有经典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远处的雪山呈一片黯淡之色,这座边塞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身经百战的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早已磨穿,却仍心怀壮志,不打败来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