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带来了清风
书名:了不起的汉字·日月星辰作者名:刘玉美本章字数:183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7
《谜语》
花弯腰,云走。
见到它,水皱眉,树摇头,
打一字
汉字有故事
两袖清风
古代官员的衣服通常是宽袍大袖,看起来飘逸潇洒,穿起来也很方便,银两、诗词文章等都可以藏在袖中的小口袋里,银两方便日常使用,诗词文章可以随时拿出来交流吟诵。
明朝著名的官员、诗人于谦,非常清廉。当时,有的地方官员进京,会从老百姓那里搜刮钱财宝物和土特产,献给朝中权贵,于谦进京却不带任何礼品。同僚劝他不妨随大流,他却举起空空的衣袖,风趣地说:“我带来了两袖清风!”
为此,他写了一首诗《入京》:“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来是供老百姓生活所用的,却因官吏的征调搜刮,成了百姓的祸殃。我去京城朝见天子只带了两袖清风,免得让老百姓说闲话。
后来,“两袖清风”就成了官员廉洁的代名词。
汉字有源头
甲骨文的“风”,像一只头上戴着高高王冠,身上披着花翎,拖着长长尾巴的大鸟。是不是很像凤凰?对,它与“凤”原本就是同一个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人不知怎么描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东西,看到飞鸟展翅飞翔可以带动气流,就用“凤”这种神鸟来代表风。到了金文时,凤字的尾羽部分变化较大,像尾羽图案;小篆时,凤的字形简省化,变成了“凡”和“虫”的组合;隶变后,楷书里将它写作“風”;汉字简化后写作“风”。
风是由气压差异引起的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春天的风轻轻柔柔,叫和风,又叫春风;夏天的风又湿又暖,让人昏昏欲睡,叫熏风,又叫夏风;秋天的风清凉爽朗,将大地变成一片金黄,叫金风,又叫秋风;冬天的风,从北方的荒漠吹来,寒冷刺骨,叫朔风,又叫冬风。有风的时候,人们借着风放风筝,挂风铃,造风车;没有风的时候,人们造风,扇风扇,拉风箱。还有人为了挡风,筑起防风墙,穿起风雨衣。
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礼仪,像风一样能够流动传播,这是风俗;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习惯、气派,是风范、作风。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景色,有山水,有花草,有楼阁,有亭台,能够让人观赏,这叫作风景。那些传说的、不确定的事物,也用“风”来形容,如风闻、风言风语。
汉字有传承
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是很多人喜爱的运动之一,那么最早的风筝是谁发明的,又长什么样呢?
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就用木头制成了可以在空中飞行而不掉落的木鸟,这就是风筝的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取代木头,“风筝”变得更加轻巧。据说,他做的竹鹊可以在天上飞三天而不掉落。
南北朝时,人们用风筝来传递信息,风筝成了情报工具。据说,侯景叛乱时,梁武帝被围在台城,曾经制作风筝,并将风筝放飞到空中向外求救。不过,风筝被发现并射落,梁武帝求救失败。最终,台城沦陷,梁武帝也被饿死在城中。
隋唐时,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这时放风筝已经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宋代时,到郊外放风筝,更是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将风筝放飞,然后割断绳线,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放风筝又成了一种民俗活动。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坐在轻柔的春风中,看着放学的孩子们欢快地放着风筝,写下了《村居》这首诗。
如今,各式各样的风筝仍然是孩子们的好玩伴,一到春天,总能看到孩子们放风筝的欢快身影。
汉字有艺术
潍坊风筝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风筝就像人们的梦一样绚丽多姿,有着各种造型、各种颜色、各种图案,令人眼花缭乱,它们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纷纷飞向天空。
山东潍坊被称为鸢都,也就是风筝之都。潍坊风筝是潍坊的传统手工艺珍品,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形式多样,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风筝的装饰图案既有雷震子、八仙过海、钟馗捉鬼、麻姑献寿等传说人物,也有牡丹、蝴蝶、蜈蚣、仙鹤等花鸟虫鱼及飞禽走兽,题材丰富多样。其中,“龙头蜈蚣”“仙鹤童子”等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
近年来,潍坊风筝还将国画工笔绘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潍坊风筝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
潍坊曾举办过三十多届国际风筝节,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齐聚潍坊,一起比赛、交流,让世界了解了潍坊风筝,了解了中国风筝。
汉字有经典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秋风可以吹落枯黄的树叶,春风能够催开美丽的鲜花。风刮过江面时能掀起千尺的巨浪,吹进竹林时能让万竿竹子歪歪斜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