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南唐为什么会亡在一个落榜生手里?

南唐为什么会亡在一个落榜生手里?

书名:趣讲宋词·从南唐后主到醉翁词人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152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6

南唐在中主李璟的时代就已经日渐衰落了,完全不懂政治的李煜即位后,整天不是忙于吟诗作赋就是大摆宴席,国势更是一天比一天衰弱。大臣潘佑曾写词警示李煜,说南唐“已失了春风一半”,讽刺南唐在与后周的作战中,失了大片江山。长年的战争使南唐财富虚耗,民不聊生,以至于大批农民聚集起来,穿着纸做的铠甲,拿着农具当武器来对抗入侵的后周军队。这支部队被称为“白甲军”,而这样的军队,只能是装备精良的敌军的刀下冤魂。

面对新近崛起的大宋,南唐的灭亡已成定局。而李煜还天真地以为,他的王国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大宋的军队是怎么也攻不过来的。他万万没想到,被他当作定心丸的长江天堑竟然被一个科举落榜的书生攻破了。这个书生,名字叫樊若水。

樊若水本是南唐的一个书生,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但是都失败了。樊若水认为他失败的原因不是自己没有才华,而是南唐朝政腐败、官场黑暗,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办法报复南唐朝廷。

樊若水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崛起于北方,已经先后灭掉荆南、后蜀和南汉等诸国,势力越来越大,南唐肯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但是长江自古为天堑,是阻挡大宋的猛将雄兵的最大障碍。西晋名将王濬是从长江上游造船,沿江东下,才灭了吴国的。但是造船需要耗费的财力太大,时日太久,这也是赵匡胤迟迟未动手的原因。樊若水想,如果能在长江上架设浮桥运送军队,让大军如履平地,顺利渡江,那么攻下南唐岂不是易如反掌?于是,樊若水便暗自计划,要设计出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作为见面礼送给宋太祖。

从那时起,长江边上就多了一个神秘的渔翁。没人知道这个渔翁从哪里来,更没人知道,这个渔翁经常在别人没有注意他的时候,偷偷划着船,带着丝绳,把丝绳拴在东岸的礁石上,然后划船到西岸,测量江面的宽度。

当樊若水把一切都测量完毕之后,他逃到了开封,向宋太祖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图卷上面将长江采石一带的险要曲折标注得十分详细,尤其对江面宽度更是标注得清清楚楚。宋太祖大喜,决定采纳樊若水的建议,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攻打南唐。

此时的李煜还蒙在鼓里,他幼稚地以为长江天堑是不可能逾越的。直到浮桥架好,宋军源源不断地跨过长江,把金陵城围成铁桶,他才知道大势已去。自大宋向南唐发兵一年多后,金陵被攻破,走投无路的李煜只好让人把自己捆起来,出城跪在宋军帅曹彬的马前投降。

从祖父手里传下来四十年的江山断送在了自己手里,李煜的心情十分沉重。很久之后,他都忘不了仓皇辞别宗庙的那一天。

按照惯例,在离开金陵去开封之前,他首先要去宗庙告别。李煜和小周后被宋军押着,走在去宗庙的路上。李煜想到,传承了四十年的南唐朝廷,全盛的时候有三千里地的山河。南唐地处江南水乡,向来是富足之地,这里的宫殿高耸入云,树木随风摇曳,就像一匹匹的丝绢。自己生活在这富足和美丽中,哪里见识过战争的残酷?

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家,说亡就亡了。一夜之间,李煜从皇帝变成了囚徒。他觉得自己就像南朝的沈约和潘岳一样,由于愁苦而日渐消瘦、两鬓斑白。

终于来到了宗庙,李煜想哭却哭不出来。这时候,随行的乐队竟然演奏起了别离歌。李煜悲从中来,他知道,这一去就是永别。他不知道如何作别自己的国家,只好跟宫女们一个个告别。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的这首《破阵子》表现了南唐灭亡时他的痛苦与悲凉,不过对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一位文学家却颇有微词,这位文学家就是苏轼。

苏轼说,后主国破家亡,此时应该是到宗庙去向列祖列宗请罪,痛哭流涕以表示心中的悔恨,怎么能尽顾着跟宫女们告别呢?

苏轼的观点没有错,不过这似乎也说明李煜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而是一个披着黄袍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