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人是谁?
书名:趣讲宋词·从南唐后主到醉翁词人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173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6
晚唐时期,有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诗人,叫温庭筠。据史料记载,温庭筠才高八斗,文思敏捷,据说他参加进士考试,叉八次手的时间就能写好一首试帖诗,所以得到一个外号“温八叉”。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多次考进士都没考上。
温庭筠是个狂生。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喜欢听《菩萨蛮》,就请宰相令狐绹帮自己填新词。可是令狐绹文化水平并不高,就私下请温庭筠写。温庭筠写好之后,令狐绹便以自己的名义将词献给唐宣宗,并再三叮嘱温庭筠不要说出去。谁知道温庭筠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枪手,竟然把这事广为宣传,这让令狐绹十分恼怒。
据说,有一次唐宣宗微服出游,在旅社里面遇见了温庭筠。
温庭筠不认识唐宣宗,傲然询问说:“你大概是个司马、长史一类的小官吧?”唐宣宗回答不是。温庭筠又问:“那无非就是参军、主簿、县尉一类的官员了?”唐宣宗回答也不是。有人说温庭筠因为这件事惹恼了皇帝,所以一生困顿。
温庭筠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后人评价说,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在词上的成就是最高的。
词在初唐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时候作词大多是达官贵人们宴酣之乐的余兴节目,主要是用来插科打诨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回波乐》。后来虽然有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参与写词,但是数量并不多,成就相比于唐诗也不算高。但是到了温庭筠这里,词便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重要体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温庭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词人,他就像一座桥梁,沟通起了唐代与五代、宋代的词创作,也为词在宋代的全盛打下了基础。
温庭筠的词大多写女子思念之情,眼界不算开阔,但是他的词描绘精细,语言华丽,就像一幅灿烂的唐代织锦,华丽繁复,非常漂亮。比如这首《菩萨蛮》: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起床梳妆时的情景:
女子闺房的屏风重叠弯曲,像一座姿态俏丽的小山,屏风上画着画,上面还贴着金线做装饰,在依稀的晨辉中,金光忽明忽暗。女子刚刚睡醒,还没有梳头,一丝鬓发贴在女子雪白美丽的脸上。这种样子本来是有些慵懒甚至狼狈的,但是在温庭筠的笔下却显得美丽动人。
女子懒懒地起床,开始懒懒地画眉,她梳洗和化妆的动作慢悠悠的。起床之后她就开始梳妆,日上三竿了还坐在梳妆台前。她化妆十分仔细,为了看清楚发型,她还在前后各放了一面镜子。
可是,这个女子为什么动作那么慢?难道她的家人不会催她?她的丈夫不会不耐烦?
词的最后两句给了我们答案:
女子锦绣灿烂的衣服上,新贴了一个图案,仔细一看我们
才知道,那是一对鹧鸪。唐代的鹧鸪的寓意其实就相当于鸳鸯的寓意,象征的是夫妻和睦。成双成对的鹧鸪更映衬得女子形单影只。这时候我们才明白,这个女子之所以这么晚起床,起床后又这么懒懒地梳妆,都是因为丈夫不在家里,而她每个动作都蕴含着对丈夫浓浓的思念。
这首词语言华丽,构思精巧,已经不再是酒宴上的插科打诨之作,“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一类的词和它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温庭筠很善于描绘思念中的女子,好像他能钻到这些女子的心里,能看到她们在想什么,开心什么,悲伤什么。比如下面这首《望江南》: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中的女子,早上起来,梳洗完毕,就靠在江边的楼上,痴痴地看着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儿。她多么希望,自己思念的人能在其中的一条船上。可是女子等啊等啊,无数的船儿从楼下驶过,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等的那一条。她从清晨等到黄昏,太阳落山了,夕阳把江水镀上一层金黄,可是女子的心里却变成了一片深灰。无数次的等待,如同今天一样都是以失望为结局,已经让她肝肠寸断。她只好回去,等明天晨曦初露的时候,再次来到楼上,痴痴地等待。
你知道词牌《菩萨蛮》的由来吗?
《菩萨蛮》,又叫《重叠金》 《子夜歌》 《花溪碧》等,本来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成了一个词牌。传说,唐宣宗大中初年,当时一个叫女蛮国的小国派遣使者来进贡,这些女使者身上披挂珠宝璎珞,头上戴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就像佛教里菩萨的塑像一样。于是人们就创作出了《菩萨蛮》曲。不过有学者指出,在唐宣宗之前约一百年的一本《教坊记》里已经有了关于《菩萨蛮》的记载。因此,这个词牌的形成可能比唐宣宗时期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