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王勃排在初唐四杰之首不服气?
书名:趣讲唐诗·从初唐四杰到诗圣杜甫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1426更新时间:2024-06-05 16:18:12
我们所说的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其中王勃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首。但是有人却对这个排名很不服气,他说:“我以排名在卢照邻之前而感到惭愧,但是以排名在王勃之后感到耻辱。”
是谁口气这么大,居然对名满天下的王勃都不服气?
他就是在初唐四杰中排名第二的杨炯。
杨炯说“愧在卢前”其实多多少少是有些客气的,他真正的意思是觉得自己并不比王勃差,凭什么只能排第二?
杨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凭什么可以说这样的大话?他又有哪些著名作品呢?
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当时著名的少年天才。他九岁就被推举为神童,二十六岁参加皇帝主持持的制举考试,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古代这个官职是专门修订古籍、纠正典籍中的错误的,能够被授予这样官职的,都是著名的饱学之士。而杨炯此时还是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他的才华之高由此可以看出。
也许由于太有才华了,杨炯性格有些傲慢。
唐朝时期,每逢重大节日,会有一种舞麒麟的表演。但是麒麟这种生物在世间并不存在,怎么办?当时的艺人就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而这种蒙着麒麟布的驴子就被人叫作“麒麟楦”。这个词当时也指表面上很厉害,其实一点本事都没有的人。而杨炯就把当时朝廷的大臣比作麒麟楦,可见他说话简直是毫无顾忌。难怪他会觉得四杰当中,自己应该排第一呢!
也许因为他说话没有顾忌得罪了很多人,杨炯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对当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官很厌烦,整天梦想着自己能够像汉朝的班超一样投笔从戎,成为一个将军,率领千军万马与敌人拼杀,建立不朽的功业。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力还不是很强盛,经常受到西北方回纥、突厥、吐蕃等民族政权的侵扰,有几次战火甚至烧到了西京——长安——的附近。听到这些消息,满腔爱国热忱的杨炯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扔下毛笔,披甲上阵,为国效力!怀着这样的心情,杨炯写下了《从军行》这首诗: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敌人打到了我们的京城附近,我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奉命出征。我幻想着跟着手持牙璋、受命出征的大将一起辞别皇宫。我们披甲的战马所向无敌,瞬间就包围了匈奴的老窝龙城。战争是如此的艰难,凛冽的风雪把我们战旗上的图案都刮得淡了颜色;在呼啸的风声中,夹杂着各种战鼓的声音。可是回到现实,我却并没能上战场,还是一个小小的没用的官吏,只能发出一声长叹:我哪怕在军队里做一个百夫长那样的小官,也比做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好啊!
杨炯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跃马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是他的这首《从军行》却成为后来很多热血男儿的号角,鼓励着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去实现自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称唐为汉?
上面的文章说到,唐王朝的边疆主要威胁有回纥、突厥和吐蕃,但是杨炯的《从军行》里却说要抵抗匈奴的进犯,而匈奴是汉朝时期的少数民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与唐代诗人喜欢称唐为汉有关。所谓称唐为汉,就是唐代的诗人们喜欢把自己诗歌里的故事假托是汉代发生的,或者使用汉代独有的词语。之所以这样做,一来可能是不想直接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二来汉代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朝代,诗人们觉得自己所在的唐代是完全可以跟汉代媲美的。因此这里杨炯就写“铁骑绕龙城”。另外比如白居易《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杜甫《兵车行》里“武皇开边意未已”,都是用“汉皇”“武皇”来借指唐朝皇帝。
你还知道其他的唐诗里称唐为汉的例子吗?能否补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