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生命的另一个出海口——从李白到张志和(1)

生命的另一个出海口——从李白到张志和(1)

书名: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13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5

每一条大河,都起源于上流那一滴水滴;每一座高山,都奠基于最初的那颗石子。可是,没人能淘尽三千弱水,找出那最初的水滴,更无法搬去巍峨高山,寻出那为高山奠基的石子。于是,我决定,从河流上游那条已经初具规模的小溪出发,泛舟而下,开始我的宋词之旅。

前面已经介绍过,词起源于唐,初唐、盛唐时期,就有很多诗人写作过词。清代张宗橚编的《词林纪事》就收录有唐玄宗李隆基、沈佺期、张说等人的作品。第一首词是什么样的,正如河流开始的第一滴水,山脉开始的第一颗石子,我没能查考,只找到了宋词的河流上游的一条小溪,宋词的山脉边缘的一段山麓,并从这里开始我的宋词之旅。这条小溪、这段山麓,就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关于这首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并非李白所作。的确,我们很难想象,高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谪仙人居然会有这样的儿女柔情。其实,细想之下也很自然,每个人都有慷慨豪迈的一面,同时也有低首徘徊的一刻。李白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温情,更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柔情。《词林纪事》引用《湘山野录》的说法:这首词最早被题在鼎州沧水驿站,不知道是谁写的,魏道辅很喜欢这首词。后来到长沙,在内翰曾子宣家里看到一本古风集,上面写着这首词是李白所作。虽然到现在还有人争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作者就是李白。

《列仙传》里记载:春秋时萧史善于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萧史。一天晚上,夫妇俩在楼头吹箫,引来了凤凰,载二人飞去。可是,今天的箫声,为何呜咽难以卒听?物换星移,那秦楼的残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汉代的乐游原曾经盛极一时,可是现在,已经成为伤别之地;通往咸阳的古道曾经车水马龙,而现在已经没有行人了。残阳如血,西风渐紧,破败的汉阙魏碑,倾圮在岁月的风霜之下。

叶嘉莹先生用符号学解说古诗词,观点十分精到。她引用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的观点说:

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效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先生将这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能引起人一定联想的文字符号称为“语码”,她说:

当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里边有了这样普遍的联想的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语码了。就是说等于你一按这个钮,就有一串联想出现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而这首词里,就有几个很重要的语码。

首先是灞陵。灞陵是汉唐两代长安的送别之所,后人也多以灞陵来指代送别。可见这首词应该与送别有关,可是纵观上下阙,词人却丝毫未提到送别的是何人,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语码:咸阳。

咸阳是秦朝的首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自不待说,在秦朝建立之后,为了防备北方匈奴的侵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武功可谓赫赫,而今安在哉?

除了前面乐游原与汉朝有关之外,这首词词尾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句子:汉家陵阙。在防御外侮方面,汉代可谓是扬眉吐气的时代。汉武帝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深入大漠,覆军杀将;东汉时,朝廷又派窦固、窦宪攻打匈奴,最后终于打得北匈奴远走大漠,南匈奴款塞入朝。这一切的荣耀和伟大,现在却在岁月的洗刷下漫漶湮灭,只剩下西风残照。

而在中国文化中,西风与残阳本身象征的正是萧瑟与凄凉。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也似有不同。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

西风啊,

请你吹响预言的号角,唤醒沉睡的人类,

冬天已经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在这里,西风象征的是“秋之生命的呼吸”。而在中国,大抵是东风浩荡,南风和煦,北风凄厉,而西风萧瑟,所以王实甫《西厢记》里有“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句子。在东西方“西风”引发联想的不同,似乎也可作为语码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作用的一个证明。

再回到这首词,不难看出,上阕作者言离别,到底别的是什么?不是亲朋,也不是好友,而是一个时代,一个以秦汉为代表的国力强盛、不畏外侮的时代。作者一直对这个时代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希望能在这个时代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当开元、天宝的盛世被渔阳动地的鼙鼓击得粉碎的时候,诗人的梦想也被敲碎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永远告别的,其实是那个曾寄托着诗人梦想和豪情的时代。诗人不愿直接面对这满目的疮痍,只愿飞升天际,从渺茫的太空俯瞰大地:“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可是,飞升天际,只能是诗人的梦想,无法做到,于是,他只好登上残破的宫垣,在萧瑟的西风中,吟唱出这盛世的哀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很多人认为这首词的主旨是借乐游原的昔盛今衰来寄托对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的哀叹。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这首词大概是作于“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奔蜀地之后。(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清代黄苏在《蓼园词评》里也说:“此乃太白于君臣之际,难以显言,因托兴以抒幽思耳。……叹古道之不复,或亦为天宝之乱而言乎?然思深而托兴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