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不见故人庄
书名:人生得意须尽欢:唐朝诗人的乐游人生作者名:徐若央本章字数:161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4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襄阳城外,鹿门山,有一处小院,名为“涧南园”,孟浩然隐居于此多年。
春时,静听风雨,细数落花,随手挥笔,便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有闲情,有才华,却偏偏选择隐居深山。
那日,孟浩然路过老友的田庄,老友远远地便望见了他,热情地邀他入田舍做客,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故人之庄,绿树环绕,青山横斜,推开木窗,可见稻场、菜园;举起酒杯,可聊农务、家常。
窗外,是幽静青山;窗内,是把酒言欢。这里,并非僻静,而是安逸,是满是烟火的人间,怡然自乐,畅所欲言。
临走之时,他还与故人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时,他一定来此处观赏菊花。
还会再来吗?
不会了。
那场秋日之约,他终究是失约了。
他有自己的梦,且从始至终,仅有一个,那便是功名。
那么,他为何又要隐于深山?
科举制度,是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员。但是,科举并非唯一的途径,在唐代,若是闻名天下的特殊人才,便是没有参与科考,也可被破格任用。
《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却未被安排官职,心生苦闷,便去了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堂征召。后来,他的名声果然传入公卿耳中,被朝廷召去重用。另一位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却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与他分别时,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去远地!”司马承祯则讥讽道:“依我之见,此山就是做官的捷径罢了。”
这便是“终南捷径”的典故。如此看来,孟浩然隐居田园,也并非淡泊明志,而是以退为进。
可惜,孟浩然空有才华,却少了运气,隐居多年,迟迟无人举荐。
寒冬之时,他的近邻张子容要前往长安应考。
张子容是孟浩然的生死之交,与其一同长大,一同苦读,一同隐居,如今,也要离开鹿门山,去往繁华的京城了。
送行时,孟浩然写下《送张子容进士赴举》:“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那日,夕阳残照,草木纷飞,望着好友远去的身影,他想,或许自己也该离去了。
天地之广阔,大唐之繁荣,总有清风,总有际遇。
他辞别亲友,开始一场远行——何处有公卿,便到何处拜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借此抒发理想,欲得丞相赏识。八月的洞庭湖水,波涛汹涌,想要渡水,却无船只,闲居不仕,有愧天子。他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垂钓之人,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垂钓者”,指执政之人。“羡鱼情”,指钦羡之情。他有入仕之心,丞相却无举荐之心,此事便不了了之。没有结果,便是结果。
千里清秋,落日楼头,一片断鸿声里,唯有诗人的叹息。他的心中焉能不急?张子容已进士及第,而他却还是布衣。
可恨流年,误了青春,误了前程。
开元十三年,张子容被贬至永嘉为官,孟浩然听闻此事,立即赶赴永嘉。
自当年鹿门山一别,二人已有十三年未见。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好友因何被贬?孟浩然没有问,张子容也没有提,官场之事,难以细言。
重逢之后,两人默默走在孤屿上,各怀悲凄。故园万余里,离乡之后,人生皆是逆旅。
那一刻,孟浩然对仕途产生了怀疑,不过,他并未多想,毕竟,已经为此奔波了半生,又如何甘心轻易放弃?
人就是这样,没有经历绝望,便心存希望。
这年除夕,孟浩然留在了张子容官邸。张灯结彩,爆竹声起,张子容拿出了亲酿的柏叶酒,他们一边对酌,一边叙旧。此夜之欢,不似少时,更胜少时。
一夜过后,众人皆醉。酣醉中,张子容听到一个声音:“我想去长安了。”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长安。
那座城,无论伤害过多少人,还是有人深深向往着……
又逢重阳,故人站在门前,端着菊花酒,似在等待友人。
东风尽,黄花落。
他知道,故人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