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来已是红尘客
书名:人生得意须尽欢:唐朝诗人的乐游人生作者名:徐若央本章字数:112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4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天宝三载,注定不平凡。
许多故事,在这一年结束;许多故事,从这一年开始。
这一年,王忠嗣对突厥发起猛攻,激战数月,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战败被杀,传首京师。
这一年,安禄山升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仍兼任平卢节度使。此时,众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忠诚”。
这一年,天子纳太真于宫中。太真,便是杨玉环。
这一年,李白被天子“赐金放还”。
这一年,一个重要的人即将离开长安。
贺知章,已八十六岁高龄,年迈之臣,终要归去。
据《册府元龟》记载,贺知章“因病恍惚”,一日,梦见自己到了三清居住的地方,直到三天后才醒来。醒后,他自认大限将至,于是,“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
那日,天子赐诗,太子率百官饯送。
送贺知章归四明
李隆基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这首诗是帝王为他而作。君臣相处多年,都俞吁咈,宛如昨日。长安固然美好,却留不住贺知章归乡之心。
这一别,今生便再难相见。
离去时,回望长安,多少往事浮心间!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家,于证圣元年中乙未科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又入丽正殿修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开元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故人称“贺监”。
这位贺监,初见李白,高呼:“谪仙人!”
这位贺监,与李白饮酒,解下金龟作酒钱。
这位贺监,在长安五十载,实现毕生之愿,见证开元盛世,无悔,亦无憾。
越州,永兴。
这是贺知章的故乡。
微风和煦,草木蔓生,老者走下马车,缓缓前行,许是离乡太久,他竟像一个客人。
年少时离乡,年老时方归,乡音未改,鬓毛已疏。
家乡的儿童见了他,没有一人认识,只是纷纷笑着询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孩子天真无邪,他们的淡淡一问,却成了诗人心底的伤。
于是,他写下两首《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其实,第二首的感情更为深刻,久客伤老,人事无常。
离别家乡的岁月已很久,回家后,才深感人事变迁。
“近来人事半消磨”,他离去的这些年,故乡早已不是从前的故乡。或许,故人已不在人世;或许,亲朋又添了惆怅。总之,诸多人间事,不便细言,只能一笔带过。
那么,还有什么未曾改变?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春风吹拂,波纹荡漾,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
幸而,还有一湖碧水,相伴残年。
不久,贺知章于故乡病逝。
天宝三载,最后一件大事,便是贺监过世。
他是大唐最长寿的诗人,一生顺遂,一片赤诚,遇过花开,见过繁华,归来仍是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