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为百夫长
书名:人生得意须尽欢:唐朝诗人的乐游人生作者名:徐若央本章字数:245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4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显庆五年,阳春三月,长安的街头飘过一团团飞絮,落在高墙旧瓦上,落在少年鬓发间。
少年抬手,细细地整理着衣衫,良久,深吸一口气,叩响了弘文馆的朱门。
这是他第一次踏入弘文馆,望着馆中的藏书,听着学士的教诲,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新奇。
这个少年便是杨炯,出身书香,自幼博学,十岁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十一岁,待制弘文馆。
灯火摇曳,清风墨香,当少年翻开一卷卷古籍,他确信,他爱上了长安。
此时,少年的心中有了梦:他要成为一位文人,大唐的文人。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弘文馆迎来了多少踌躇满志的骄子,又送走了多少失意落寞的故人。
不知不觉,已过去了整整十六载。
曾经的少年已不再是少年,他的青春与热血全都献给了万卷藏书,他成了一位文人,怀才不遇的文人。他写下《青苔赋》《幽兰赋》,以此表达心中的愤懑与渴望,然而,依旧入仕无门。
十六年前,他是弘文馆中的青衫少年;十六年后,他是弘文馆中的落寞书生。仕途像是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波澜,寂静且孤独。他厌倦了这般无趣的生活,便立志为仕途拼搏一番,怎奈事与愿违,年近三十,费尽千辛万苦,只换来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芝麻官。
这年,他二十七岁,一个寻常的夜晚,他静静地望着夜空,想到天地浩渺,想到宇宙洪荒,一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浑天赋》。序文中写道:“显庆五年,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始以应制举补校书郎,朝夕灵台之下,备见铜浑之象。寻返初服,卧病邱园,二十年而一徙官,斯亦拙之效也。代之言天体者,未知浑盖孰是?代之言天命者,以为祸福由人,故作浑天赋以辩之。”
这篇赋写了星辰日月,天象万变,字里行间,皆是他在漫长岁月中隐藏的苦楚与不甘。他在写天地,也在写自己。无尽的黑夜中,杨炯忽然发觉,他找不到自己了。
他要成为怎样的人?他该成为怎样的人?他想成为怎样的人?他陷入了困惑,看不清前路,更看不清自己。
大唐的官场,恰似此时的夜空,抬头可见繁星璀璨,却寻不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太平广记》引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餔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
这个故事是说,杨炯给朝中阿谀奉承的官员送了一个绰号——麒麟楦。戏里的麒麟是驴子披着麒麟皮装扮而成的,脱去皮褐,还是驴子。那些无德无知却身披朱紫色朝服的人,和覆盖麒麟皮的驴子有何区别?
此言一出,大抵是得罪了朝中一半的官员。有些话,明明不该说,却偏偏要说,这是文人的执着。
执着,毁了半生的仕途。
那些仰望星空的日子,他颓唐着,迷茫着,直到遇见了一些人,燃起了他的报国梦。
调露元年,吐蕃、突厥多次侵扰边塞,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是文人,此生注定无缘战场,他只能带着遗憾,倾听征人们诉说自己的故事。金戈铁马,纵横驰骋,那是他未曾去过的远方,是他心之所向的战场。
因为热爱,所以书写。他以文字报国,一首首边塞诗,从长安故里,传至黄沙大漠,鼓舞着大唐将士的士气,叹息着古来征战的悲壮。
有时候,他也会想,若自己投笔从戎……
于是,便有了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所写,正是一位书生从军边塞,出生入死的过程。
最开始,是边塞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引起了多少壮士的不平!“烽火照西京”,狼烟四起,边关告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哪怕是一介文弱书生,也应挺身而出,以身报国。这是书生心中的“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即兵符。将军率兵辞别皇宫,手执兵符奔赴战场,围攻敌城,铁骑勇猛。“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那场战争何其激烈,隆冬时节,大雪纷飞,战旗翻舞,狂风嘶吼,战鼓声声。
诗人没有写战争的残忍,亦没有写征夫的白发,他的笔下,是一个甘愿将青春尽付沙场的英雄,虽为萤火之光,也可燎原千里。
最后,诗人发出一声感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愿做一个冲锋陷阵的低级军官,也胜过当一个雕章绘句的文弱书生。
杨炯写诗之时,何尝不是在写另一种人生!只可惜,他终究未能尝试那种人生。
或许,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向往过某种生活,却始终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只能默默地听着别人的故事。那一刻,我们是清醒的局外人,也是感性的共情者。
送刘校书从军
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
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
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
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友人从军。诗中以水隐喻。沟水东逝,不知流向何方,天南海北,相见无期。
对于友人的选择,杨炯既羡慕,又不舍。
晚风吹动着柳枝,友人已渐渐远去,杨炯缓缓转身,遇见了伯乐——中书侍郎薛元超。
经此人举荐,杨炯成为崇文馆学士,一年以后,又被擢升为太子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
可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属于这个王朝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唐高宗病逝后,太子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第二年,武则天废帝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同年,徐敬业于扬州起兵讨伐武后,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及堂弟杨神让皆跟随其反武。事件平息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因此事受到牵连,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
杨炯离开了长安,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无人过问。人们只知道,四年后,他秩满回到洛阳,已然变了模样。不知是世道磨去了他的锋芒,还是苦难教会了他成长,他的眼中再无光芒……
如意元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二个年号——七月十五,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杨炯恭恭敬敬地献上《盂兰盆赋》,称颂皇恩浩荡,天下安康。
他终究成了自己最厌恶的人。七月献赋,冬月任职,官场就是这么现实。
寒冬时节,杨炯出任盈川县令,踏着一路风雪,走在孤独的路上,负了少年心,也负了衷肠。
如意元年,从未如意。
杨炯卒于任上,世人称他为“杨盈川”。
从今以后,他只是杨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