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29 清议的价值

书名:桃花扇底看前朝作者名:许石林本章字数:1901更新时间:2024-06-05 16:07:15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中的一段,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我的二哥哥耶!别翻墙到俺家的菜园来,也别攀折院墙边上的檀树。我不是心疼菜园和檀树,也不是不想你,就是怕别人议论咱俩。我其实像你想我一样想你咧!但人言可畏,我不敢公开和你约会。”

套用陕北民歌的格式,大约如此:“到菜园不见妹妹个人,翻墙爬树进后门;哥哥你别到菜园来,折断了檀树丢不起人。青檀树啊冒高高,哥哥想你受不了;不是妹妹的把心瞎,外人看见说闲话。”

对此诗,从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此“淫奔之辞也”,太不要脸。一种说:这哪里是不要脸?这明明是要脸嘛,女子战战兢兢地谢绝男子,是害怕父兄及邻居发现,内心存人言可畏之念,能守住底线,“大有廉耻”,怎么能说是淫奔呢?

我同意后者。

“不学诗,无以言。”推衍开来理解,这首诗说的是人心里对别人的议论有所顾忌,有所敬畏。

先秦立闾师,设乡校,目的是存清议于州里,所以子产不毁乡校,为孔子所赞赏。至于两汉,朝廷选拔人才,首先要看社会上对此人的议论如何,如果这人有不好的名声,那一辈子就完了,所谓“一玷清议,终身不齿”。汉武帝急于求才,下诏求贤,说“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即读书人,有的人有不好的名声,但是只要有卓异的才能,就可以为朝廷使用。汉武帝这个政策,遭到了后来许多人的批评,认为他急功近利,开了坏风气的先河,以致西汉尽管国力强大,但人才士风不如东汉淳善。东汉时候的人,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议论,以至于产生了职业评论家。“惟仁人能爱人,能恶人”,汝南平舆的许劭和许靖兄弟俩,因为善于品评人物,成为汝南评论界的权威,俗谓之月旦评;凡是能获得他们兄弟一句评语的,哪怕是挨他们一句骂,当时的人都跟中了奖一样感到荣耀。曹操和袁绍都是汉末豪强,也很敬畏许氏兄弟,曹操百般恳求许氏兄弟给自己一个点评。被磨缠得无奈,许劭给了曹操一句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得了这一句话,满意而去。而同在汝南的袁绍,乃豪强贵族官二代,他从濮阳令卸任回家的时候,带着豪华的车队和众多仆从,一路玩耍,十分高调。但是,即将进入汝南郡地界的时候,袁绍竟然辞谢宾客,遣散随从,一下子很低调。众人不解,问为什么,袁绍说:哎呀呀!我这样的排场要是让许劭先生看见了,那怎么得了!袁绍竟然一个人轻车简从回家了,丝毫不敢嘚瑟。

从前,因为人顾及自己的名声好坏,所以清议存焉,“君子有怀刑之惧,小人存耻格之风,教成于下而上不严,论定于乡而民不犯”。有的人竟然因为清议加身而一辈子沉滞不得志,比如写《三国志》的陈寿。他父亲去世,陈寿热孝在身,依礼当严谨守孝,生活越清简越好,不能贪图享受和娱乐,否则一旦被人发现,就不得了了。陈寿因悲伤而生病卧床,家里的丫鬟捧了一碗汤药给陈寿喝,这一情景,正好被前来拜访他的一位客人看见了。这个客人到外头一说,引起了众人的议论,认为陈寿在守孝期间竟然使用丫鬟,这就是贪图安逸。陈寿被这样议论,还不能辩驳,辩驳只会更麻烦。更严重的是,朝廷竟然因此清议而很多年都不用陈寿。

阮简的父亲去世,他严谨地守孝。但是,一次去拜访县令,县令用酒肉招待他,阮简不好不给主人面子,就简单地吃了一点,这事被人知道了,引起清议,阮简“废顿几三十年”,几乎把一生毁了。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将自己的本家兄弟比喻为南朝宋时期非常有才华的谢惠连。可是,这个谢惠连,父亲去世,他守孝期间,应别人邀请写了几首诗,招致清议,舆论认为他守孝期间内心不够谨敬,居然操弄雕虫小技,甚为轻浮,“坐废,不豫荣伍”,也把一生功名毁了。

这都是有名有姓的大腕儿,因清议而被毁废,没名的士人因此被毁的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前人却从不替他们惋惜,也不太同情他们,更无人为之叫屈。因为在前人宏大的思维里,不会拘泥在一个人的遭遇上面。他们认为,清议也许对人过苛,但是,因为清议在,价值观就在,标准就在,人被毁废,恰恰向世人昭示了清议的价值、标准和底线。所以,顾炎武感慨道:“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

到了明朝,朱元璋很重视清议,他下令每里必须设立两个亭子作为公共设施:一个是表彰好人好事,曰旌善亭;一个是彰显坏人坏事,曰申明亭。明末大儒孙奇逢,日子过得很穷,因为他对人的评价在官府每年的乡邑士绅的考核中很起作用,许多人平时都向孙先生贡献财物,以求能获得美言,虽有如此便利,但孙先生全部拒绝,丝毫不取。

清议就是让人说话占地方,连说话都不占地方的时候,甚至不让说话的时候,干戈必然至矣。这一点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清议也有误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