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王道本乎人情
书名:桃花扇底看前朝作者名:许石林本章字数:2309更新时间:2024-06-05 16:07:04
赵匡胤嗜酒,没有当皇帝以前,他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大将。有一次,他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手下曹彬掌管御酒——曹彬跟赵匡胤关系也不错——说什么也不给赵匡胤酒喝。赵匡胤有点不高兴,说你曹彬这人怎么那么矫情,凭两人的关系,给自己点好酒应该不是问题吧?曹彬说:这是官酒,不能随便送人。赵匡胤说: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官家的东西哪儿有个准数?皇帝又不会亲自查验,派人查验也不过是审计一下,将数字对上而已。曹彬说什么也不答应,最后自己花钱买了瓶好酒给赵匡胤。
后来赵匡胤当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给大臣讲他与曹彬的这个故事,说曹彬这个人的人品非常好——“世宗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遂将曹彬引为亲信,极为重用。
这样被人当众不给面子的事情,赵匡胤遇到过好多次。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到处找工作,流落到长武、凤翔一带,见了节度使王彦超,希望能被收留,给份工作。王彦超给了赵匡胤一点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建大宋,当了皇帝,将前朝的藩镇节度使都招安在自己麾下,召集他们进京开会,在御花园大摆宴席,隆重招待。宴会上,人人都借着酒兴显摆自己跟当今皇上当年有过什么交情,有的说自己的父祖跟赵匡胤的父祖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当年赵匡胤未发迹时住过的那个村跟他家就相隔两个山头。只有王彦超低头喝酒,言语不多。赵匡胤发现了,问王彦超想什么呢,王回答说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不配当这个节度使,愿意卸职,能给皇帝当一个卫士就好了。赵匡胤说以前的事,谁能说得准!王彦超颜色稍缓。赵匡胤玩兴大起,低声问他:那你说说,当初为什么不收留我?王彦超说:我那儿的水浅得跟牛蹄窝里的积水一样,怎么能容得下一条神龙?再说,我当时若收留了您,您就不一定有今天了。赵匡胤大笑,还让王彦超继续当节度使。
曹彬为人境界之高,堪称千古楷模。他在徐州当官,手下一个小吏犯了错误,按照规定,要挨杖责。曹彬经过审问,决定先不打这个人,给他把惩罚记下,直到第二年才执行。有人问为什么,大人与这个人有什么关系,还是这个人给了大人什么好处。曹彬说,听说他去年刚刚娶妻结婚,如果那时候打他,可能会让他们家人觉得会不会是所娶新妇不吉祥带来的灾祸,这样对那个妇女就太不公道了,所以“缓其事”。
《礼记·曲礼》云“毋不敬”,可以延伸理解为做事有原则;《左传》曰“必以情”,说的是变通。然非人情练达者,不能得二者之妙旨。曹彬领十万水陆大军平南唐,出发前命令部下将士勿滥杀,为此甚至不惜装病与部下约定。等平定了南唐,立下巨大的功劳,他给皇帝上书汇报工作,非但不夸大自己的功劳,甚至有意说得很平静,奏章上只说“奉敕江南干事回”,即皇帝让自己到江南办的事办完了,现在回复皇帝。返程也没有随大部队奏凯而还,而是一个人租了一条小船,乘风而归,船上只带了一些书。
圣明之君,必然胸襟广大,能识人用人,建立不世功业。曹彬的幸运是碰上了赵匡胤。赵匡胤胸襟宽广,气度宏阔,又极其近人情,正史野史对此皆有许多记载。赵匡胤是从后周得来的天下,立国之初,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人心还没有完全统一,人们不完全认可他的正统地位。一般的神经质皇帝,此时必采取紧张戒严的治理模式,而赵匡胤并非如此,他反而很放松。一次宴会上,有个前朝后周的旧官员、翰林学士王著喝多了,大声喧哗,乱说话,有些话很难听,甚至直接讽刺赵匡胤。左右很紧张,看皇帝怎么处理。赵匡胤让人把他扶出去休息,这个王著犯了拧脾气,手死死地抱着柱子不肯出去,还往皇帝跟前移,大哭不止,场面很不雅观。第二天有人给赵匡胤上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装疯,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给陛下难堪,应当治罪。赵匡胤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什么思念世宗!王著就是喝多了嘛,不许联想。再说了,即便他是思念世宗,也没什么,一个书生,不过思念而已,还能干什么。
赵匡胤登基以后,就给他的子孙立下三条规矩: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三条规矩对他后代的皇帝影响很大。比如宋仁宗时期,有一回某官员上奏,说自己手下一个小兵士的胳膊上长了一条龙状的东西。这在过去是严重犯忌的,要是在秦始皇时期,这人不但会被处死,连他家的祖坟都要被刨了,还得灭族株连不知道多少人。官员将这个小兵士抓起来,等候皇帝的处理。宋仁宗闻奏,说:这算什么罪啊!人家身上长了个东西也犯法?将他放了吧。
历来科举,开通了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上进之路,也使朝廷有纳新的机制,让天下的人才有了念想和希望。人主要是要有希望,有念想,这很重要,不一定非要兑换成现实;没希望,没念想,人才进不到体制,就永远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和希望,即体制将人才阻挡在朝廷之外,这很危险。那些人才和自认为人才的人常常就会成为国家的对抗力量,成为朝廷力量的对抗者和消耗者。所以,科举对于古代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贡献非常大。
可毕竟能成功考取功名的永远是少数人,没考取的人难免愤愤不平,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个读书人献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明明是一首煽动造反、煽动分裂、闹独立的诗!典型的反动言论!这还了得?知府将这个人抓了,汇报给朝廷。宋仁宗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宫,看了奏折,轻淡地批复道:这不过是不得志的老秀才发牢骚,你们不要那么紧张,别小题大做,也别治他的罪;看看有没有司户参军的位子,给他安顿一下,让他有饭吃,都不容易的。
迷信权力的人,以为帝王只要会杀人就行。其实,有权杀人而不杀人,才是真行。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狭,必然没有仁者心怀;虽为帝王,强权在握,刀剑横列,手段狠戾,也不会长久。《中庸》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