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序(2)

书名:庄子真义作者名:杨广学本章字数:2000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4

《庄子》深邃的思想和诗性的文字,独步先秦而光照后世。其言说宏大而玄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透视无余;其文风深奥曲折,叙事简练而幽深,说理则层层彰彰,篇章结构错综,回环往复,容易让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似乎无法固定把握。庄子行文与人不同,随说随扫而不留痕迹;庄子的言说,乃是独具一格的“言无言”。他用独具特色的寓言,创造情境故事和对话来叙事;用反复而变动不居的话语,表达义理的分合、变迁;用危言以惊世,创生出许多新颖的观念和母题,其行文恣肆汪洋,随说随扫,言有尽而意不绝,言说者有道术而无成心,读者似得之而实失之,应接之间,连环无暇。要理解这样超一流的文章,对于我们这些时隔两千三百年的现代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书撰者致力于完成四项工作。

一、重新厘定篇目。

首先,需要说明:郭象对外篇和杂篇的随意分派,是玩弄障眼法的骗术。内七篇,是庄子自著;而另外以三字命名的篇章,却被无端牺牲掉了。本书将内篇扩大为十二篇,均以三字命名;内七篇是庄子亲撰,其余五篇则是庄子的主意、材料,本人未能亲自完成,由弟子整理成篇,却应归为庄子的著作。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就可在其中发现庄子本人的思想气质和庄子当时的历史脉络,不是其他人可以作得出来的。原始的第一手经验资料,原创的文思和哲理,别人无法杜撰,只能归功于庄子本人的天才、胆识和人生积累。

所以,本书将内七篇之外的三字名篇都归入内篇。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存庄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被通行本划入外篇和杂篇的三字名篇,其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而且因为脱离了篇章语境,很多本来连贯的思想也遭到割裂湮灭。希望本书的版本重建,能恢复庄子文字的真面目,使我们当代人能够得见更完整的庄子真言真意。

本书所列十四篇,其文字品质的优胜,是选择的主要依据。外篇都是由弟子后学所作,编为外篇,都以二字题名,当然是出于尊师的姿态,更重要的,则是内容和文质确有根本性的区别。内篇是庄子本人的著作,外篇是弟子后学的文章集成。当然,外篇也有很多精彩之处,但内外篇的区别,不难分辨,仔细推敲,便可得到印证。所选的个别篇章中,文字偶有瑕疵,在注解中会有所议论,可供读者参考。

全书内十二外十四的格局,此书首倡。是否恰当,有何得失,需要学术批评和争论,也需要由时间和历史做出回答。

二、搜求《庄子》佚文,尽力恢复《庄子》文字原始的样貌。

张湛注《列子》,尤其是《黄帝》篇,保留了大量的《庄子》佚文以及向秀的原注,使我们能循着蛛丝马迹,追踪《庄子》原始本的真相。关于《列子》的所谓真伪,关于《庄子》《列子》先后等问题,此处不能详论。有关考据的问题和细节,注释中有具体详尽的讨论。学术论争,应该而且必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可纵容任何的专断。在此需要指出,近代以来“全盘西化”的主张,全面“疑古”的风气,对于中华文明的资源保护和精神传承,造成了很多困扰,无形之中配合了个别洋人图谋根除中国文化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战略。对此,我们善良的国人一定要有所警惕。在涉及源头性的中华古文化、历史和精神宝藏的研究时,旗帜鲜明地“认祖归宗”,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偏向,是我们民族团结和国家昌盛的保证。从广阔的视野看历史,看文化,才能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不迷路。

三、订正文本并新作注解。

本书多方寻求佚文和参考材料,通过细致的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寻求真切无误的理解,多方询证而排除误解,注重细节,尽力做到资料翔实,论证清楚。凡有改动,必有标注,以便于识者批评。

四、尽力做好白话文的“今译”。

《庄子》文本翻译之难,学人皆知。《庄子》文本,无论现代汉语今译,还是英文翻译,目前都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遥想当年,战国中期的一个个汉字和一篇篇文章,古拙生动而文理璀璨,在庄子手中成就了何等的哲学风采!我们今天的人,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期望本书能克服诸多困难,为读者提供一本忠实而流畅、真切而可读的现代文《庄子》。至于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则要等待读者评判。

古今中外,很多深具见识、正直不阿的学者,都真心关注《庄子》,并做过孜孜不倦的探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华文化宝藏的传承与守护,有心之人世代不绝。本书所参考的文献甚多,未必能一一注明;从各位研究者得到许多教益,在此谨表示由衷的谢忱!

天喜文化的王业云先生作为责任编辑,为本书反复修订和顺利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许多批评和建议极富智慧,为本书增色甚多!在此表达最真诚的感谢!

本书的订正和阐发,多与通行本相左,引发争论在所难免。学术批评,乃人类文明创造的正途,我们都应该举双手欢迎。由于本人见识不广,能力有限,虽多年沉浸其中且反复斟酌,本书仍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学术者,天下公器也。因私废公之事,为真学者所不取。殷切盼望读者不吝赐教,使错误得以匡正,迷茫得以澄清,文化精粹得以传承,如此则实为学术与文化演进之大幸!

2020年大雪成稿,2021年冬至修改,2022年寒露订正杨广学识于海上观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