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哲宗赵煦 第三节 福祸之间:孟皇后的悲喜剧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3171更新时间:2024-05-25 16:37:56
元祐五年,哲宗已年届十五,高太皇太后准备给他迎娶皇后。高太皇太后与吕大防等人曾有在高、向两家择女为后的想法,但因两家都没有合适人选,这才作罢。高太皇太后又选中了名将狄青的孙女,然而,狄氏虽门第显赫,她本人却是庶出,名分不正。最后,高太皇太后选了家庭背景简单的孟元的孙女。可见,册立孟皇后,是高太皇太后与元祐大臣们综合各方面因素,反复权衡后的结果。孟氏端庄娴雅,性情温和,颇得高太皇太后和向太后的喜爱。两人还亲自教她宫中礼仪,甚至连一些行走姿势和动作都手把手教她。
元祐七年,在高太皇太后的一手操办下,哲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朝中官位极高的旧党大臣吕大防、韩忠彦、苏颂和王岩叟以及皇叔赵宗景等人都参加了册封仪式。五月十六日,哲宗册孟氏为皇后。但道家认为,这天是天地合日,夫妻应该独自入寝,违反者会夭损寿数,宋人很忌讳这个日子。偏偏朝臣选择这一日举行皇后册礼,还解释为皇帝与皇后犹如天与地,当用此日。但皇帝的生母朱太妃不满所选的日子,哲宗心中也十分不解,而高太皇太后却以为这只是民间习俗,不见于礼书,不用介意。于是,五月十六日这天,按计划举行了大礼。这场空前的婚礼显然不合哲宗心意,连一向顺从的朱太妃都提出反对意见,但未奏效。因此,这场婚礼本身也就隐含着他日的危机。更为巧合的是,哲宗后来在25岁时就离开人世,竟无意中印证了道家折寿之说,这或许就是历史让人惊讶不已之处。
大婚后不久,帝、后不和。按照惯例,皇帝大婚后,要祭祀天地。但在哲宗亲自去南郊祭祀天地的途中,却忽然有十余辆红伞青盖的牛车不回避皇帝的仪仗队,反而争道而行,迫使哲宗一行只得停了下来。苏轼担任此次祭祀礼官,派人去查问,原来是皇后与高太皇太后的女儿韩国、魏国大长公主的车队路过。苏轼对同行的御史中丞李之纯说此事必须上报高太皇太后,但李之纯不敢上奏,苏轼便禀报了哲宗。哲宗得知皇后与大长公主不将他放在眼里,非常气愤,连忙派人把此事告知高太皇太后。次日,哲宗便下诏整顿仪卫队,说日后皇帝出行,“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谒”,即连皇后也不许妨碍皇帝仪仗队的行进。
哲宗不喜孟皇后,逐渐宠爱刘妃。刘妃初为宫女,但长相美丽,且多才多艺,侍候哲宗非常尽心,哲宗极是喜爱她。刘妃也恃宠成骄,连孟皇后都不放在眼中,甚至还起了夺后位之心。绍圣三年,孟皇后率领众嫔妃朝拜景灵宫。礼毕,孟皇后就座,诸嫔妃都恭恭敬敬地立在皇后身旁,唯有刘妃站在帘下,背朝皇后。孟皇后的侍女陈迎儿心中不平,呵斥刘妃,刘妃却根本不理会,众人都不满。这年冬至,孟皇后与众嫔妃去拜谒向太后。按照宫中礼制,皇后坐的是朱漆金饰的椅子。刘妃见了很不高兴,随从知她心意,立即给她换了个与皇后一样的椅子。众嫔妃见了颇愤然,便有人喊道:“皇太后到。”孟皇后起身迎接,刘妃也站了起来。等了片刻,不见向太后出来,众人只得又坐了下来。却听扑通一声,刘妃已跌倒在地。原来是有人不满刘妃所为,暗中将她的椅子搬走。刘妃心知被人戏耍,恼羞成怒,顾不上见太后,便去找哲宗哭诉。刘妃的心腹宦官郝随劝她不必伤心,只要早日为哲宗生下皇子,皇后椅子就迟早是她的,因为当时哲宗尚未有皇子,只有与孟皇后所生的福庆公主。
而此时,福庆公主却生起病来。孟皇后的姐姐颇懂医术,见公主服药不见起色,便拿来道士治病的符水给公主喝。孟皇后见了大惊,称宫中禁止符咒,便将符箓藏起来。待哲宗来后,孟皇后据实相告,还当着哲宗的面将符箓烧了,哲宗却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此事被郝随等人所知,他们暗中便散播宫中兴魇魅之术的谣言。
不久,孟皇后的养母燕氏、尼姑法端和供奉官王坚为皇后祈祷神祠。刘妃和郝随一听此事,立即在哲宗面前添油加醋地予以诋毁。哲宗不分黑白,命梁从政、苏珪等人审查。梁、苏等人对所拘捕的宦官和宫女严刑逼供,打得他们气息奄奄,连话也说不出来。复查的董敦逸见到他们的惨状,心中虽然疑惑,但在郝随等人的威胁下,怕祸及自身,便未表示异议,制造了一起冤案。绍圣三年九月,哲宗废孟皇后,令其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孟皇后被废,看似由魇魅之术所致,实质上与哲宗亲政后的“绍述政治”有关。哲宗绍述初,力逐元祐旧党,对高太皇太后郁结于心的愤怒情结也顿时爆发。孟皇后母仪天下,自然会为国人景仰,但她是高太皇太后所立,颇为高太皇太后喜欢,日后若涉及政治,难免会导致元祐旧党势力卷土重来。于是,章惇便与刘妃勾结,制造冤案。而哲宗本来就不满这桩婚姻,况且又在“绍述”时期,凡是与高太皇太后有关的事情都有可能触发哲宗对祖母不满的那根神经,这样,孟皇后很不幸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孟皇后被废,朝中不少大臣上疏劝谏,因为此时,高太皇太后虽死,但影响仍在。大臣陈次升直言断案不公,恐为天下讥笑,甚至连董敦逸也说孟皇后的案子有内情,惹得哲宗怒不可遏,要贬董敦逸的官,经曾布劝阻才作罢。
元符二年八月,刘妃生皇子茂,九月,被册立为皇后。然而,皇子茂出生后不足三月便夭折,哲宗也于元符三年一月病逝,其弟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而孟皇后对赵宋皇室的贡献才正式开始。
徽宗继位后,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在政治上是追随高太皇太后的,她起用了一些元祐大臣,并恢复了孟皇后的名分,称她为元祐皇后。徽宗亲政后,改元崇宁,表示尊崇神宗,并提拔善于钻营的蔡京。蔡京在郝随的建议下又废了孟皇后,甚至还进一步加以迫害,指出孟皇后死后,不能列入赵宋宗庙祭祀。同时,蔡京等人又趁机对元祐势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清算和根除,这场残酷的党争直到崇宁三年建立“元祐党人碑”(又名“奸党碑”)为止。
孟皇后在瑶华宫中度过了冷寂的二十几年岁月后,又被再次推向了政治的前台。靖康二年,金兵攻占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大臣和后宫嫔妃。而孟皇后因为是先朝废后,被留了下来。金人扶持张邦昌的伪政权来统治占领地区,当时徽宗之子康王赵构正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在外抗金。金人北撤后,张氏政权中的宋朝大臣们对张邦昌施加压力,认为“大元帅在外,元祐皇后在内,此为天意”。张邦昌也知道自己难得民心,便请孟皇后接受百官朝拜,称她为宋太后,请她垂帘听政,表示还政于赵宋皇室。
孟皇后执政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册立赵构为帝。建炎元年五月,赵构继位,即宋高宗,孟太后撤帘。从“靖康之变”到宋高宗继位,孟太后实际上已被视为宋朝君主的象征,她的存在及她的垂帘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从北宋到南宋过渡的阻力。
建炎三年三月,将领苗傅和刘正彦不满高宗消极抗金,发动兵变,要求高宗让位给皇子赵旉,由孟太后垂帘听政。危急中,孟太后再次垂帘。她一边对苗、刘“曲加慰抚”,稳住叛兵,一边与大臣商议联络在外的韩世忠等人平叛。苗、刘兵变平定后,孟太后还政。
孟太后在兵变中沉着冷静,不仅再次保住了赵宋的江山,也为自己赢得了稳固的政治地位。宋高宗也充分认识到孟太后在朝政中的政治地位和号召力,因此,在后来的岁月中,一直十分尊重孟太后。史书记载,高宗“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由于当时钦宗尚在人世,高宗帝位的合法性便被人用来做文章。大臣范焘与孟太后侄子孟忠厚有过节儿,曾诬陷孟太后密养钦宗子,于高宗不利,高宗却说:“朕于太后如母子,安得有此?”便将他治罪。孟太后患风疾,高宗旦暮不离左右,侍候得非常周到。
绍兴五年四月,伴随着哲、徽两朝党争而浮沉一生的孟太后去世,她的神主牌位不仅放在哲宗祀室中,还放在刘皇后之上。早在元祐七年册立孟皇后时,高太皇太后虽然对自己操办的婚事很满意,但又叹息:“皇后贤淑,可惜福薄。将来国家有事,她怕是要担当其祸的。”高太皇太后的这些话在后来果然应验。而孟太后被打入冷宫数十年,其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因此未被金人掳走,应该是不幸中的大幸。此后,孟太后虽经历磨难,却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这似乎与她初婚时的道家之说不相符合,与哲宗之短命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