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宗赵顼 第一节 踌躇满志:少年天子胸怀大志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2273更新时间:2024-05-25 16:37:53
宋神宗,名赵顼,原名赵仲鍼,英宗长子,生母为皇后高氏。治平三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英宗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堤东堡)。
神宗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等国在边境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形,神宗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于是,神宗登基之后,在王安石的辅助之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神宗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庆历八年四月十日,赵顼降生在赵曙府邸。赵曙原本只是普通的皇室成员,但因为仁宗没有子嗣,幸运的赵曙被选中,成为皇位继承人,是为英宗,而赵曙子孙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宗共有四子:长子赵顼,次子赵颢,三子赵颜,四子赵頵,赵颜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在剩下的这三子中,不论学识,还是人品,赵顼都最为出色。
少年时代的赵顼,天性好学,对知识求之若渴,经常因读书而废寝忘食,英宗只得常常吩咐内侍去敦促他休息。身为皇位继承人,没有科举考试的压力,赵顼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其品质的确难能可贵。赵顼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在他继位之后依然保持着。在他读过的诸子百家中,他最崇尚法家,十分敬佩商鞅敢于变法的魄力。赵顼继位之后,打破传统、实行变法的决心和信心也许就来自他对商鞅的崇拜。在近20年的皇帝生涯中,神宗一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整日与大臣们商讨变法事宜,很少流连后宫。史书记载,赵顼性格谦逊,十分注重礼节,举止皆有常度。侍讲王陶为赵顼兄弟讲学,赵顼领着弟弟赵颢前去拜见王陶,毫无皇子的傲慢之气。对于自己周围的幕僚和随从,赵顼也是宽厚待人,很少责罚。
赵顼的祖母曹太后是个颇有见识的女子,但英宗与她的关系一直不好。有一次英宗说话得罪了曹太后,曹太后很难过,哭着跟群臣抱怨,还归咎于赵顼和赵颢两兄弟。面对曹太后的无端指责,赵顼没有记恨,而是越发尊敬曹太后。赵顼的孝顺最终感动了曹太后,祖孙二人冰释前嫌,相处十分融洽。神宗继位之后,他与曹太皇太后的关系仍然十分亲密。神宗退朝晚了,曹太皇太后就会亲自在门前等候他回来,还经常亲自给神宗送去一些喜欢吃的点心。神宗也十分尊重曹太皇太后,许多重要决策下达之前总是询问她的意见。元丰二年十月,曹太皇太后病重,神宗亲自照料侍奉,十几天衣不解带。曹太皇太后去世之后,神宗茶饭不思,悲痛欲绝,这种真挚的亲情在充满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宫廷中是十分少见的。然而,也正是这种亲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神宗的手脚,因而变法过程中来自后宫的压力也就更具影响力。
赵顼好学、谦逊、孝顺,具备英明君主应有的素质,又是嫡长子,所以朝中大臣一致认为他是皇位最佳继承人。治平三年十二月,英宗病情恶化,朝中重臣韩琦、文彦博等人请求英宗早立皇太子,以安定人心。英宗也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决定立赵顼为皇太子。英宗亲自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大王指的就是赵顼,但谨慎的韩琦要求英宗书写清楚,防止以后出现争议。于是英宗又在后面加上“颍王顼”三个字。英宗写好之后,韩琦命翰林学士草拟诏书,正式册立赵顼为皇位继承人。
治平四年一月,英宗崩于福宁殿。赵顼即皇帝位,时年20岁。据说,英宗驾崩时,韩琦等人守候在病床前,等待皇太子赵顼前来。赵顼还未到,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曾公亮大惊,如果英宗未死,不知该如何收场。韩琦镇定自若,坚持按原计划由赵顼继位,设若英宗醒来,就尊为太上皇。正是因为此时朝中多是忠心耿耿的老臣,大家都从稳定大局着想,顺利完成了皇位的传承。
神宗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从小就胸怀大志,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赵顼还在颍王府之时,就经常与颍王府记室参军、直集贤院韩维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希望施展抱负,为国效力。看到国家衰弱不振,赵顼满怀忧虑。他曾穿上全副盔甲去见他的祖母曹太后,并问道:“娘娘,我穿着这副盔甲好吗?”表达了自己要重振国威的决心。
神宗继位之时,宋王朝已经走过了鼎盛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英宗本想有所作为,但是因为身体不好,无法处理朝政,反而积累了更多的问题。面对父祖辈留给自己的诸多难题,神宗没有慌张,他开始思量如何才能摆脱面临的困境。从治平四年一月继位到熙宁二年二月正式开始变法之前,神宗下诏广开言路,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财政上量入为出,节省开支,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缓解危机。
当然,神宗明白,这些久积之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要想彻底根除这些毒瘤,唯有施行变法,但是变法事关重大,非他一人可以完成,他急需一位得力大臣协助自己。神宗把希望放在三朝元老富弼身上,当他满怀热情地向富弼询问如何才能富国强兵时,这位曾经与范仲淹一起推行“庆历新政”的大臣,竟然回答:“官家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已经全无当年改革的豪情壮志。
富弼的话语犹如一盆冷水泼在神宗的头上,让他大感失望。这些元老重臣的进取意识似乎已经消磨殆尽,只知道一味地守旧,他们所提的富国强兵的建议也无外乎“节约”“用贤”之类的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神宗意识到在他们中间没有自己需要的帮手。于是,他把视野转向了要求改革的中下层官吏,从中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臣子,从而携手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