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三章 真宗赵恒 第二节 粉饰太平:天书与封祀闹剧

第三章 真宗赵恒 第二节 粉饰太平:天书与封祀闹剧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327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3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真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宋朝虽然赔了一些财物,但换来宋辽两国的相安无事,在真宗看来是值得的。对当时力主亲征的寇准,真宗也心存感激,因此在战后一段时期内,真宗对寇准言听计从,这种情况引起了王钦若的嫉妒和不满。

王钦若身材瘦小,脖子上长有肉瘤,被戏称为“瘿相”。他善于揣测真宗的意图,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颇受真宗宠信。早在真宗当太子时,王钦若就曾鼎力帮助他渡过难关。至道二年,开封府所属17县都因为遭灾被免了税。有人上报太宗,说开封府夸大灾情,意图收买人心。生性多疑的太宗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派人去调查此事。真宗当时兼任开封府尹一职,如果调查属实,对真宗无疑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幸好负责调查的官员回来说灾情属实,其中有一位叫王钦若的官员还声称,有几个县的灾情比上报的还要严重,太宗才放心。真宗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十分感激王钦若,若干年后提及此事,对王钦若还大加赞赏。事实上,王钦若是个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之人。真宗派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主持《册府元龟》一书的编撰工作。真宗非常重视此书的编写,经常亲自审稿。凡是真宗赏识的部分,王钦若就设法让真宗知道是自己写的;凡是真宗批评或是不满意的部分,他就设法让真宗认为是杨亿等人所为。其实就文才而言,王钦若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杨亿相提并论的。通过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钦若逐渐成为真宗最为赏识的大臣之一。

一天退朝,真宗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对真宗说:“官家尊敬寇准,是认为他对国家有非凡的功劳吗?”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说:“澶州一役,官家不以为耻,反而认为是寇准的功劳,臣实在不解。”真宗愕然,忙问王钦若为什么这么说。王钦若说:“签订这种城下之盟,春秋时期的小国都感到羞耻,官家是大国天子,反而与外夷议和,这不是很可耻的事情吗?”真宗脸色一变,极不是滋味。王钦若又进一步说:“澶州之役,有个极恰当的比喻,犹如赌博,赌徒快输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下注,这叫作孤注一掷。寇准就是把官家当作这孤注,用您的性命来做最后一搏!”本就懦弱的真宗顿觉如五雷轰顶,原来寇准竟然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本来是王钦若挑拨离间,目的无非是陷害寇准,但真宗居然以为言之有理,于是渐渐疏远寇准,最后找了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王钦若的一番话,使得真宗越想越窝囊。于是他找来王钦若,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洗雪耻辱。王钦若知道真宗无心打仗,便故意对真宗说:“要想雪耻,官家可以再次出兵,夺回燕云十六州。”真宗哪里还敢与辽朝作战,只好找借口说不想让百姓再受战争之苦,问他有无其他良策。王钦若顺水推舟:“官家不愿打仗,唯有进行封禅,才可以使四海膺服。但是自古以来,一般是先有祥瑞之事,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才会封禅。”真宗低头不语,王钦若又说:“天降祥瑞,原本不易。但是古来的祥瑞,有几件是真的呢?虽是人力所造,但只要官家相信,就与真的无异。”这番话显然是在诱使真宗人为地创造条件。真宗拿不定主意,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王钦若说:“我把官家的意思告诉王旦,他不会反对。”

王旦出身名门,老成持重,主张严守祖宗之法,深得真宗信任。景德三年,王旦被任命为宰相,在相位长达12年之久。王旦行事谨慎,能顾全大局。真宗亲征澶州时,王旦随行,由于负责留守京城的雍王赵元份突然去世,真宗命他回京城处理善后事务,王旦特意将寇准叫到真宗面前,问真宗:“如果十日之后接不到捷报,应当如何?”真宗沉默良久,说:“立皇太子。”实际上,这是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了王旦,可见真宗对他深信不疑。王旦也颇有宰相的风范,知人善任,不计个人恩怨,举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寇准多次抨击王旦,但王旦并不计较这些,还常常在真宗面前称赞寇准。寇准被罢枢密使后,私下托人去求王旦,希望能得到使相之职。王旦故作惊讶地说:“使相之职,岂是可以私下求人得到的吗?”寇准为此对王旦十分不满。后来寇准被授予使相之职,他十分高兴地对真宗说:“如果不是官家,我怎么能获得此种殊荣呢?”真宗告诉他这是王旦推荐的结果。寇准听后深表惭愧,自叹不如。真宗、寇准等人都十分敬佩王旦的为人,凡事都与他商量。

王钦若把真宗的意图告知王旦,王旦心中虽然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尽管如此,真宗仍然顾虑重重,没有下定决心。一日,真宗遇到精通儒学的杜镐,就问他古时候“河出图,洛出书”之类的典故,杜镐说那是圣人以神道教导世人的做法。杜镐与王钦若的话如出一辙,真宗就不再犹豫了。第二天,真宗便将王旦召入宫中,特别赐宴。宴会结束,真宗又赐给王旦一个酒坛,并特地提醒他:“这酒很好喝,拿回去与夫人共享吧。”王旦回到家,打开酒坛,却发现里面装满了稀有的珍珠。王旦明白了,王钦若跟他谈论过的事情,就要实行了,真宗是要用这些珍珠堵住自己的嘴。

大中祥符元年一月三日,有人奏报左承天门门楼南角挂着一块黄绢。真宗一面派人前去察看,一面跟群臣说:“去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朕刚要就寝,忽然满屋放光。朕正在惊讶,忽然看见一位神仙,穿着红衣,戴着闪烁星光的帽子。他对朕说:‘你应该在正殿做黄箓道场一个月,上天将降赐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正要详问,这神仙就消失了。于是朕就按照这位神仙的建议在建元殿建了黄箓道场,已经一月有余了,朕都没有撤去。莫非这是天书?”奉命察看的使者回来报告,那黄绢长约两丈,系着像书卷一样的东西,外面用青绳缠着,封处隐隐有字。真宗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这一定是天书了!”于是王旦等人齐集殿阶,跪拜称贺。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前往承天门迎接天书。

到承天门后,真宗先对着黄绢行礼,然后命人到屋顶上把它取下来。王旦接过跪下,献于真宗,真宗又拜了三拜,接了过来,把黄绢送至黄箓道场,命陈尧叟启封。陈尧叟先读黄绢上的文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打开黄绢,里面有天书三幅,语句类似《尚书·洪范》《道德经》。天书第一幅称赞真宗能以孝道和仁政治理国家,第二幅告诫真宗要清静节俭,第三幅祝赵宋天下国运昌盛永远延续。读完天书,真宗跪受,把天书收于一个金匣之中。次日,真宗在崇政殿接受百官的祝贺,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

天书降临不久,兖州百姓一千余人赴京,请求真宗到泰山封禅。真宗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赐给他们钱物。真宗故意推辞,说封禅是大事,不能轻易决定。此后,官员、赴京赶考的举子、军队官兵、少数民族首领、僧人道士等纷纷向真宗上书,请求封禅。真宗都没有同意。四月一日,皇宫内又发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与前一份相同。这一次,真宗终于下诏宣布十月份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在紧张筹备封禅大典的过程中,各地不断传来出现“祥瑞”的消息。时而某地长出巨大的灵芝,时而某处仙鹤飞翔。来自泰山的祥瑞最多,这些都是由在泰山准备封禅事宜的王钦若和赵安仁等人一手炮制的。比如泰山附近出现了“苍龙”,泰山上的王母池水变成了紫色,等等。最大的祥瑞是泰山上也出现了天书,据王钦若所报,泰山脚下的一个叫董祚的木匠在醴泉亭北面发现了一块黄绸子,上面有字,于是他把绸子交给了皇城使(负责皇城警卫的官员)王居正。王居正看到上面有皇上的御名,就马上通知了王钦若。真宗得知后,亲自将天书迎入宫中。

十月四日,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天书用玉辂载着,由专人护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真宗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跟在天书的后面。经过17天,真宗到达泰山。

十月二十四日,封禅仪式正式举行。真宗身着华贵的礼服,享祀昊天上帝,左陈天书,陪以太祖、太宗灵位。然后命群臣在泰山下享祀五方帝以及诸路神灵。礼成之后,由王旦亲自将盛玉册、玉牒的金匣、玉匣封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石匣中。山上山下的官员、百姓高呼万岁,封禅仪式宣告结束。第二天,真宗又在附近的社首山举行“禅地祇”的仪式,其过程大致与封泰山相同。

在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十几年间,国家相对稳定,正是整理内政、发展生产的大好时机,而真宗却把主要精力放在装神弄鬼、东封西祀之类的事情上,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无暇顾及朝政,进而积攒下许多社会问题,给后世留下了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