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太宗赵炅 第四节 传位立储:无奈而痛苦的决定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3340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3
太宗继承了太祖的皇位,若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理当传位给皇弟廷美。但是,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
赵普的角色
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开国功臣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论语》,并从中学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指《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官家致太平。”因此被人称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4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权势一度在晋王光义之上。赵普还反对过太祖以晋王光义为储君,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也做过几年宰相,但其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一度是政敌。然而,赵普始终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也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于是才有赵普为相之事。而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当太宗向他询问传国之事时,他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官家今日还能再误吗?”此言一出,不久,赵普便重新为相。
德昭兄弟之死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朝中群臣无首,便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按照惯例,应该对作战将士论功行赏,但此次太宗还京多日也不行平定北汉之赏,军中将士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太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赶过来见其死状,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威胁太宗皇位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廷美之死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魏王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为此,太宗绞尽脑汁,于是便想到赵普。赵普在自己政治生涯遭受危机之时因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复出为相,自然知道日后该怎么做,况且为了打击一向排挤自己的政敌卢多逊,即使廷美一向与赵普并无过节儿,赵普也无情地对廷美下手了。
赵普命人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上奏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廷美就能继位,匡美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后又有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状告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被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女儿被取消公主称号。
赵普除掉卢多逊,太宗仍然不放心,担心廷美死灰复燃。恰好此时,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太宗还命人严加监管,限制廷美自由。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时年38岁。
廷美死后,太宗便对外称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将廷美排除在皇位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也无人反驳,因此,到底廷美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各种卑鄙的手段,太宗彻底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但是,太宗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
元佐被废
太宗长子赵元佐(又名赵德崇)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随太宗征太原、幽蓟。
太宗迫害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剑砍杀。后来,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又名赵德明、赵元僖)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极为生气,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他怨气难平,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求情无果,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明德皇后李氏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弟赵恒(又名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继位后对元佐甚好,还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赵恒做了皇帝后,终生未见他。元佐于仁宗天圣五年去世,享年63岁。在真宗继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实在是幸运。
元僖暴死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不得不说,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又知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此事难以查明。但元佐被废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为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著名的《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太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而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进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起来。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还写下了《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氏,却不慎毒死了元僖。后来,太宗发现受元僖宠爱的张氏曾做出过很多僭越礼制之事,而元僖却一无所知,于是对元僖大为不满,遂降低了其葬礼的规格,还惩罚了很多官员。
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而死后又被太宗所厌,实是可叹。
立储传位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太宗因在高梁河之战中受伤,晚年被箭疾所扰,也知该立储君,便就此事询问寇准。在寇准建议下,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恒,不过太子本人却整日提心吊胆。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为“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见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希望权力都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此前在安史之乱中,就有太子李亨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之事,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逼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官家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
随着病情加重,宋太宗又开始担心太子能否顺得继位。在此情况下,大臣吕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吕端为相时已61岁,担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京城都做过官。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信奉黄老思想,这与太宗晚年追奉清静无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吕端颇得太宗赏识。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太宗曾写过《钓鱼诗》,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作姜太公。当时,曾有人反对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坚持用吕端为相,而吕端也不负所托。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驾崩,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企图撇开太子赵恒,另立元佐为帝,幸得吕端处置得当,才得以保证赵恒登基,便是后来的真宗皇帝。一代君主宋太宗去世,标志着宋朝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