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太宗赵炅 第三节 诗赋书法:附庸风雅的君主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310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3
太宗想通过收复燕云十六州来超越太祖的功业,但他的这种想法终因对辽作战失利而不能实现。太宗也深知在武功征伐方面,他要逊色兄长太祖许多,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文化建设。太宗欲建设臣服于自己的精神文化王国,从而来控制现实政治,以摆脱弑兄夺权之嫌。
伐辽失败打击了太宗的锐气,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朕每读《老子》至‘佳兵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太宗朝广开科举,编修类书,而太宗自己也喜欢舞文弄墨。太宗的御制文集,共5115卷、轴、册,又有御书纨扇数十,俱藏于龙图阁中。
好作诗赋
太宗喜欢吟诗作赋。早春时节,逢降春雨,太宗便作《喜春雨诗》。郊外狩猎,也作诗赐给臣子。其子许王元僖暴死,便作《思亡子诗》。太宗还撰有《銮舆凯旋赋》《淳化大言赋》《乾道御制春赋》等。太宗好写诗赋,便是军旅之中也不忘自己的这一爱好。平定北汉后,太宗得意至极,便撰《太平兴国平晋赋》,并令随从文臣均作赋,还写了《平晋诗》二章,令大臣们唱和。据说北汉平定后,大臣宋白曾上《平晋颂》,太宗便夜里将宋白召至自己行宫,加以褒奖,还说:“俟还京,授尔书命之职。”不久,宋白果然升官。太宗征契丹还京时,作有诗云:“銮舆临紫塞,朔野冻云飞。”太平兴国五年,太宗北上亲征,作诗云:“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其实辽军早已满载而归了。雍熙北伐失利,因诸将违诏失律,太宗便作自勉诗赐给身边大臣。
然而,太宗出身于五代乱世的武将之家,父兄均为大将,自己从小亦学习骑射,并不精通文墨。太宗的诗文质朴言实,并无高明之处,但他却乐于此道,是因为他在武功上不能做到如他的年号那样“太平兴国”,便从文化层面上去追求这种境界。
首先,太宗好与臣子们和诗,欲造就文儒之盛的升平景象。扈蒙作应制诗,有句云:“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太宗便和诗云:“珍重老臣纯不已,我惭寡昧继三皇。”太宗曾召宰相和大臣在后苑赏花,当时正是暖春季节,花红柳绿,太宗心中高兴,便说:“春风暄和,万物畅茂,四方无事,朕以天下之乐为乐,宜令侍从词臣各赋诗。”于是开宋代赏花赋诗之先例。太宗曾作除夕、元旦诗各二章赐近臣,令众人相和,翰林学士张洎上表数千言,阐释太宗诗中之意,太宗龙颜大悦,便命宰相奖励张洎。
其次,太宗还时常赐诗给大臣以联络君臣感情,表现出一幅君臣和乐融融之象。郭贽为皇子侍读,太宗赐诗曰:“该明圣典通今古,发启冲年晓典常。”张齐贤任宰相时,其80多岁的老母得太宗召见,太宗赐诗云:“往日贫儒母,年高寿太平。齐贤行孝侍,神理甚分明。”太宗重用贾黄中为参知政事,召见贾母王氏,称她为孟母,并作诗赐之,奖赏甚厚。赵普出贬外地,太宗在宫内设宴,赐诗给赵普,赵普捧诗而泣:“官家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
此外,太宗朝,那些写诗赋颂扬帝德的人常常被升官。除了上面提到的宋白外,还有大臣田锡,他被派为地方官,心中很不乐意,便献升平诗20章,太宗阅罢大悦,便改任他为京官。田锡还上过《乾明节祝圣寿》诗,太宗看后对宰相夸奖田锡有文行,又敢言事,甚可赏也。还有一个叫李度的官员,做了10年地方官不得升迁,有个小宦官便把李度的诗传入宫中,太宗颇为赏识,便改授李度为京官。京城开凿金明池,李昌龄献诗,太宗大为嘉奖,便擢为右拾遗、直史馆。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诸子出阁,李若拙献颂称旨,也被升官。通过类似活动,太宗无疑笼络并控制了这些写诗作赋的官员。
太宗如此优遇文臣,尚嫌不够,还欲使武将知文儒之盛,竟召将军们前往秘阁观书。这种风气下,有些武将竟然也能作诗了。武将曹翰会作诗,还编有《玉关集》,有诗句云:“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太宗读后称赞其写得很好。武将习文,则多少能消除他们身上的一些骄悍之气。太宗提倡文事,竟然是与限制武将兵权的措施相配合来改变武人当政局面的。
精于书道
宋太宗不仅喜欢诗赋,还喜欢书法。成都人王著擅草书和隶书,独步一时,太宗召他入宫,向他学习书法。开始时,王著只是说太宗书法不够火候,到后来,便直夸太宗书法绝妙,功力之深,便是王著本人也不及。且不论王著所说是否为阿谀之辞,宋太宗对书法的喜爱却是一发不可收。
太宗善草、隶、行、八分、篆和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他的飞白书,善书法的人见了都称奇妙。太宗喜欢书法,连铸钱币的事也不放过。国家铸“淳化元宝”钱,太宗亲自书写,并作真、草、行三种字体,颇有让全国百姓均来观赏皇帝得意作品之意。
更多的时候,太宗喜欢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赐给大臣。太宗时常赐飞白书给李昉等人,他赐飞白书给向敏中表示欣赏,后来向敏中被任为枢密直学士。苏易简曾作《大言赋》献给太宗,太宗看后甚是嘉赏,便草书宋玉的《大言赋》赐给苏易简。据说太宗每到夏天都要御书团扇赐给馆阁学士。太宗赐给宰相飞白书,似乎还讲究公平原则。有一次,宰相吕蒙正等人均得到太宗所赐飞白书,偏偏寇准出使在外未得,待寇准还朝,太宗赐近臣飞白书各一轴,却赐给寇准飞白草书18轴,大有在此一次补齐之意。
太宗赐给臣子书法表示欣赏和厚爱,在人事任用上,则多少会偏向这些大臣,因此,大臣们也纷纷以得到太宗书法为荣。苏易简续编《翰林志》二卷,太宗见后颇为嘉赏,作诗赐之,并御笔批云:“诗意美卿居清华之地也。”苏易简当即请将太宗所赐诗刻在石头上,以昭后世。太宗便以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其诗,命人刻好遍赐近臣,还飞白书“玉堂之署”四个大字交苏易简悬在翰林院,说:“此永为翰林中美事。”苏易简说:“自有翰林,未有如今日之荣也。”一时间,群臣作诗称颂。翰林院名声大振,翰林学士一职更显得清贵。光太宗朝,翰林学士中升为宰执的便有钱若水、苏易简、贾黄中和张洎等十几人,翰林院成为进入执政要员行列的一大捷径。
后来,崇文院秘阁建成,秘书监李至便上书请太宗如翰林院“玉堂之署”那样赐新的匾额。于是,太宗以飞白书“秘阁”,还设宴召大臣观看,又赐诗以称赞此事。秘阁与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并列,是国家收藏图书典籍之地,后来又收藏了太宗自己的书法和诗文,地位也更显得重要。各地名儒被召试入阁供职,日后加以重用,秘阁也就成了储才之地。
不仅院阁间以挂太宗所书匾额为荣,就连苏易简和吕蒙正两位大臣,为争太宗书法,竟也发生争吵。太宗赋诗一首以赐张洎和钱若水,张洎揣摩皇帝心思,又上疏数千言解诗中之意。太宗赐诗嘉奖,赐张洎诗一首,还赐以四体书前所赋诗一幅,其中草书最为绝妙。苏易简见了忙磕头,请太宗将书法赐给他,吕蒙正也请求以赐。两人相争,不可开交,苏易简只得对太宗说:“是臣先请求的。”堂堂朝廷重臣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有些无赖,但是太宗听了却放声大笑,心中十分高兴,便将书法赐给了苏易简。吕蒙正是太宗朝首次科举的状元,仕途极为顺利,可谓太宗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而苏易简也颇受太宗赏识,他曾因为母亲年老,急于升官,便献诗给太宗说:“玉堂臣老非仙骨,犹在丹台望泰阶。”太宗见后便任他为参知政事。吕、苏二人均通晓宦海之术,因此才在太宗面前争赐书法。
太宗去世以后,真宗命人将太宗御书编成30余卷,以于阗玉水晶檀香为轴,以青紫绫相裹,放在金漆柜中,藏于建在含元殿西南隅专门藏太宗文字的龙图阁中。真宗多次召集近臣观览太宗书法作品,称赏不已,并作《太宗圣文神笔颂》,亲书刻碑,以美其事,以墨本赐近臣,甚至还下诏将太宗御书墨迹遍赐天下名山胜境。如此一来,太宗的书法便如钱币上的字体那样能广为人鉴赏。
但是,太宗一朝的诗赋和书法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观赏,深谙权术的太宗还以此驾驭群臣,尤其是与文臣的升迁录用联系在一起,去造就一种他所满足的“太平兴国”,倒也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