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太宗赵炅 第一节 千古之谜:“斧声烛影”的传说
书名: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252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3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继位后改名赵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赵匡胤小12岁,比魏王赵匡美大8岁。他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开宝九年,宋太祖驾崩,38岁的赵匡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位君主。
宋太宗继位后,继续推进始于后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也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因为急功近利,几次北伐攻辽受挫,使得自后周世宗以来所养的精兵强将损失殆尽,逐渐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忽然驾崩,时年仅50岁。十月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继位,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宋太祖英年早逝,宋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斧声烛影”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宋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其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已经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太祖之妻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但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在,他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却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于是,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乃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匡义便登基为帝。
“金匮之盟”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宋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但在十月十九日夜里突然死亡,而赵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传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靠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宋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汴京,太祖时代的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即位后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太宗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巩固帝位
姑且不论宋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太宗继位后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和巩固帝位。
宋太宗继位后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对于“金匮之盟”中的关键人物赵廷美,他任命其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欲将加以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但是,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事实上,这在太宗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培养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僚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结交了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也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因此,这两人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而太宗继位后,他的幕僚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了太祖朝任用的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比太祖时代最多的一次的两倍还多”。科举考试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他们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整个朝廷逐渐变成了服从自己命令和指挥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