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命令向怒江一线追击
书名:惠通桥之战作者名:余戈本章字数:178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3
(1942年4月29日—4月30日)
截至4月底,在日军第15军看来,中国军队骨干第5军各师在同古至瓢背附近节节败退,在曼德勒南方地区已看不到其生力军;自垒固向腊戍疾进的日军第56师团,正以迅猛之势进击;在仁安羌附近,遭受日军第33师团沉重打击的英缅军,虽因中国新38师解围而免于全军覆没,但由于连续的损失,恢复战力极为困难。
基于对全面战局的上述判断,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于4月29日在瓢背下达追击命令:
一、军决定一举向怒江之线急追,并求所在之中国军队予以捕歼之。
二、第56师团应以沿滇缅公路地区为主,向怒江一线急追。
三、第18师团应以沿滇缅公路为主,首先向腊戍急追。
四、第55师团应捕歼曼德勒平原之中英联军。
五、第33师团应以一部切断八莫及卡萨附近中国军队之退路,同时以主力迅速向蒙育瓦及瑞保方面前进,捕歼所在之中英联军。
六、军飞行队应继续执行原任务,同时搜索腊戍附近战斗后之中国军队行动。
七、军战斗司令所随追击之进展,沿滇缅公路逐次推进。
日军第15军之所以选定追击目标远至中国境内怒江一线,系根据以下理由:
一、3月7日日方南方军的命令指出,“当追击之际,应强行伸向远至缅中国境,并一扫缅甸之中国军队”,即追击目标为“缅中国境”。滇缅公路上的缅中国境在畹町一带。但对向纵深快速撤退的中国军队,能否限定在畹町附近的国境线以南将其捕捉,第15军没有把握。
二、3月底,为作战联络而来到仰光的日本大本营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曾暗示第15军参谋:有情报说,在遮放(畹町东北约40公里)集聚了大量援华物资。为了不使中方利用这批军需品,希望就一举追至怒江一线的方案加以研究。
三、第15军研究服部大佐的提示后认为,从地形、交通情况来看,与其将追击停止在缅中国境,不如一举进入怒江一线,对捕歼中国军队更为有利。且军的后勤推进力,也足以支撑这一行动。
四、4月30日,日军南方军总参谋长塚田攻转来大本营的电报:“对第15军果敢的作战指导至表庆贺。大本营希望不失时机,更加扩大第15军的战果,确立积极向重庆进攻的姿态,以更有利于尔后之施策,除力争在缅境内消灭中国军队之外,亦能以有力之兵团越过缅中国境,向龙陵、腾冲附近的怒江一线追击。”
可知,日本大本营亦有意推进至怒江一线,将加强对华压迫的急进方针再向前推进一步。因此,第15军研究的新的追击目标完全符合大本营的意图,并期待其成功。
在中英联军方面,自4月25日在皎施会议上决定向曼德勒以北撤退,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即对缅甸作战的前景不抱希望。英军战史称:“战事的可能发展进程现在甚为清晰,足以决定英缅军的未来作用。腊戍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八莫的陷落也不可避免。由于联军不可能调兵分守,密支那交通线将随之被切断。曼德勒以南中国军队的情况及其甚为薄弱之兵力,也排除了长期坚守伊洛瓦底河谷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之下,亚历山大决定其主要目标是防御印度,将尽可能多的英缅军撤往印度重整;而维持与中国的联系以及保持重返缅甸之门户,则成为次要目标。”
4月29日,亚历山大、史迪威和罗卓英在瑞保举行撤退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亚历山大决定,目下中英联军应防守卡列瓦—卡萨—八莫—兴威一线。如果守不住,他将令英军大部队撤往印度;而中国远征军第5军新22师与新38师则沿曼德勒—密支那铁路阻滞日军,第96师则直接开往密支那。如有必要,亚历山大也会将其司令部迁往密支那,开始安排必要的后勤补给。而此时史迪威的意图是,下一步要坚守缅北。他在3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拥向密支那。”史迪威本人打算亲自前往“飞虎队”基地雷允指挥战斗,以确保缅北部分对华交通线仍能畅通。
亚历山大和史迪威都没有料到,仅仅6天之后,日军就追到了怒江一线。从腊戍至惠通桥,滇缅公路里程为376公里,日军追击仅用了5天,平均每日推进75公里。自腊戍开始经国门畹町至惠通桥,沿途且败且战的远征军各路残部,毫无疑问是一溃千里!难怪作家章东磐曾发出如此感叹:
在从芒市到惠通桥的二百多公里(实际为189公里)山路上,攻入中国的日军竟未遇一兵一卒抵抗(不确,详后)……这样的二百多公里,在1944年的反攻中,中国动用了美式或半美式装备的十六万军队,在强大空军的支援下,以阵亡三万人的代价历时七个月重新夺回。多少亲历者都在讲那样的地形如进攻者的绞肉机般凶险,可他们真的忘记了吗,就是这段路,当初日军用了多久从边境打到江边呢?每一次说起来都让人想替他们放声大哭:“两天,只是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