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1)
书名:庄子复原本作者名:张远山本章字数:2983更新时间:2024-06-04 11:40:12
题解
《秋水》被后于魏牟的《荀子》、《韩非子》,先于刘安的贾谊《吊屈原赋》钞引,必在魏牟版外篇。刘安版、郭象版仍在外篇。
本书把魏牟版、刘安版、郭象版外篇《秋水》2845字,复原于魏牟版外篇第六。校正郭象篡改和历代讹误:补脱文29字,删衍文4字,订讹文31字,厘正误倒4处。
《秋水》著录魏牟面斥公孙龙,证明撰于前256年魏牟自秦至赵,至前240年魏牟卒年之间,撰者必非庄子或庄子弟子蔺且,当为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文风张扬夸诞,意旨鲜明辛辣。著录庄子三事。“庄拒楚聘”、“庄惠初见”发生之时,魏牟尚未出生。“庄惠辩鱼”发生之时,魏牟尚未失国。均非亲历亲闻,当属转闻于师。
魏撰《秋水》,可分七章。三章寓言,四章记事,没有专明篇旨的卮言章,异于内七篇之每篇均有卮言章。
第一河伯观海章为全文核心,章末五句具有卮言功能,其后六章演绎展开。
第二夔怜蚿章演绎庄学四境,因与郭象二境抵牾,郭象删去二节。本书根据三种旁证拟补206字,不入正文,附于注释,仅供参考。
《秋水》演绎《齐物论》义理,兼及内七篇其他义理。结构缜密,气势恢宏,文章之美,不逊庄子,尽管义理略有小失,仍为魏撰诸篇之冠,堪称千古不朽杰作。古今学者常把《秋水》视为《庄子》首屈一指之篇,误视为庄子亲撰。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泰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萃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今译
秋水适时而至,百川灌入黄河,河水流量之大,站在两边河岸,不能分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顺着河流东行,抵达北海,向东远望,不见海水终端,于是河伯开始改变自得的面目,遥望汪洋向北海若感叹说:“民间谚语,批评‘闻道上百,以为无人及我’之人,说的正是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鄙视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当初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你的浩渺无穷,我若非来到你的门前就危殆了。我将永远被大方之家耻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鱼谈论海洋,是因为井鱼拘限于空间;不可与夏虫谈论冰雪,是因为夏虫局囿于时间;不可与曲士谈论大道,是因为曲士束缚于教条。如今你走出河岸,观看大海,方知你的鄙陋,才可与你谈论至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流其中,不知何时停止而大海永不满溢;尾闾外泄海水,不知何时停止而大海永不枯竭。春潮秋汛不能改变,洪涝干旱没有知觉。因此大海超过江河之处,不可用数量计算。而我从未因此自以为多,自以为我受形于天地,而禀气于阴阳,我处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树处于泰山,正自以为少,又怎敢自以为多?
“计算四海处于天地之间,不也类似于蚁穴处于大泽吗?计算中国处于四海之内,不也类似于米粒处于太仓吗?言说物类的数量,称为万物,人类仅居万分之一;人类聚居九州,五谷所生长的地方,舟车所通达的区域,人类仅居万分之一。因此人类处于万物之中,不也类似毫末处于马体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百官所操劳的,都是毫末。伯夷辞让毫末的万分之一以追逐名誉,仲尼谈论毫末的万分之一以炫耀渊博,他们自以为多,不也类似于你原先自以为水量之多吗?”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固。是故至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固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今译
河伯问:“那么我视天地为至大,而视毫末为至小,是否可以呢?”
北海若答:“不可以。万物,空间没有穷尽,时间没有终止,分化没有常态,死生没有固定。所以至知洞观远近,明白小物不应自小,大物不能自大,从而彻悟空间没有穷尽;所以至知求证古今,明白古代并不神秘,当代不应拔高,从而彻悟时间没有终止;所以至知考察盈虚,明白获得不必欢喜,失去不必忧愁,从而彻悟分化没有常态;所以至知明辨大道,明白生存不必欣悦,死亡不必悲戚,从而彻悟死生没有固定。
“计算人所知的空间,不及所不知的空间;人在世的时间,不及不在世的时间。以此至小之域,求索穷尽至大之域,所以至知自悟迷乱而不敢自得。由此看来,又如何能知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之端?又如何能知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耳,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谕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谕,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达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贵清廉,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僻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至人不闻,至德不得,达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今译
河伯问:“世上论者都说:‘至精之道不见其形,至大之道不可范围。’此言可信而真实吗?”
北海若答:“小物观照大物不能穷尽,大物观照小物不能分明。精微之物,比小物更小;巨大之物,比大物更大;所以每物各有方便与不便,这是情势固有之囿。小大精粗,只能判断有形的万物;无形的至精,是数量所不能分明的;不可范围的至大,是数量所不能穷尽的。可用言语阐明的,是万物的粗略;可用心意达至的,是万物的精微;言语所不能阐明,心意所不能达至的至精至大之道,超越小大精粗的万物。
“因此达道至人的行为,既不存心害人,也不推崇仁恩;行动不为求利,也不鄙视求利之徒;既不争夺货财,也不虚假辞让;做事既不借重他人,也不矜夸自食其力;既不崇尚清高廉洁,也不鄙薄贪婪卑污;行为异于世俗,也不乖僻立异;为人随缘从众,也不鄙视巧言谄媚;庙堂爵禄不足以劝进之,庙堂刑戮也不足以羞辱之;知晓是非不可细分,小大不可终极。曾闻教诲说:‘至人不求闻达,至德从不自得,达者无己丧我。’约束本分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