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云十六州
书名: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作者名:余蔚本章字数:199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2
种种制度改革,推动着契丹政权走出部落联盟体制,迅速走向皇朝。916年以后的契丹皇帝,可以在事实上调集、利用政权所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契丹政权,不再像匈奴、突厥、回纥那样,每每被各部落的分裂或冲突耗竭实力。相反,可以坐观中原的分裂、纷争,伺机获取新利益——主要是新土地。阿保机是如此,其子辽太宗耶律德光亦然。契丹在太宗朝对中原的涉入,最大且长久保持的成果,是幽云十六州。
后唐清泰三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生冲突。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婿,当时首屈一指的军方重臣,地位声望不亚于通过兵变上台的李从珂。李从珂无法不猜忌石敬瑭,必欲除之而后快。按照五代正常的逻辑,臣子并不惮于和君主相见于沙场。实力相对较弱的石敬瑭,在得到契丹主亲率五万骑相助后,翻转成为强大的一方,最终以军事胜利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业。
但是,石敬瑭为了求取援兵,付出了一系列沉重的代价。情急之下,他经受不起讨价还价的漫长过程,故而派出使者,带着极优厚的条件前往契丹,希望对方能即刻接受。条件包括纳绢三十万匹,称耶律德光为父,且割雁门以北及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所属之地——即后世习称的幽云十六州——入契丹。这些诱惑实在是让人无法抗拒。
时人对于他称父、纳贡的看法未必有后人那么强烈。纳贡,那是历来请兵的最低条件了。而称父,亦有依据。李克用一度与阿保机约为兄弟,李克用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义子后唐明宗李嗣源与耶律德光同辈,而李嗣源之婿石敬瑭便较耶律德光低一辈。双方结盟寻找“亲属”关系以拉近距离,过去的交往便被翻出来作为凭据,不出三代,谱系倒还不至于乱。但是割弃幽云十六州作为请求契丹援兵的报酬,这在时人与后人看来,都一样觉得不妥。石敬瑭的谋主刘知远进谏:这块战略要地一旦割出去,以后恐无以立国。但石敬瑭已无暇顾及以后的事,他当时举兵、谋求胜利,或许更重要的是保证生命安全。割出去的土地,在当时还是别人的,顾不上珍惜。新政权的发展前景更是遥不可及。种种远大规划,在他考虑请兵条件时,都未占重要位置。
略经风波之后,幽云十六州割出去了。契丹既处于强势且是施恩的一方,便难免有各种诛求。石敬瑭在位之时,以百般容让来维系双方的友谊。但其侄石重贵继位以后,想要一种更有尊严的地位,遂有种种不服从甚至对抗的举动,偶尔还主动挑衅。石重贵继位的第二年,即天福八年,双方关系已恶化到兵戎相见了。
后晋开运三年,晋与契丹决战于河北镇州。关键时刻,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的故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晋军统帅杜重威遣人向耶律德光秘密投诚,要求契丹灭晋之后立他为中原之帝。耶律德光当时慨然允诺。于是,晋军中有了敌方一个绝大的内应,处境日益不利。开运三年十二月,杜重威等将领率晋军主力向契丹军投降;同月底,石重贵走投无路,向耶律德光上表请降。次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城,但他没有立石重贵为中原之帝,而是自己在二月初一这天穿戴通天冠与绛纱袍登基称帝,做了中原人的皇帝,并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石重贵则被逐出开封、押往塞北,因此被称为“出帝”。
契丹在镇州这一仗中大获全胜,所向披靡,后晋境内的各节镇纷纷投诚,耶律德光顺利进入开封,宣布自己为中原之主。但是异族初入中原,会因其惯例,百端诛求。而五代时期的汉人,久经沙场,比较强悍,所以必定要反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后,在开封周边派驻了不少军队,为了筹措粮草军需,遣兵四出,动掠人民,号为“打草谷”,导致民怨沸腾,许多地方出现驱杀契丹兵将的情况。另一个事先想不到的问题,也增加了契丹人久驻中原的难度。对于久居塞外的契丹人来说,中原的天气太热了,耶律德光率先无法忍受了,他任命了不少契丹人做中原重镇的节度使,准备自己先回北方避暑,但他才走到赵州,便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中道崩殂,必定会有许多遗留问题。首先就是继承人问题。耶律德光猝死,来不及确定继位人选。但当时,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阮在军中声称叔父已传位于他。耶律阮得到南征军的拥戴后,立即在契丹的新中京镇州登基,即辽世宗。但留守上京临潢府的太祖皇后述律氏却希望立幼子耶律李胡。两军对垒,同室操戈在即,南征军中的老臣阵前调解,双方取得共识,述律氏同意耶律阮登基,一起回到上京,然而,耶律阮却把述律氏囚禁了起来。继位问题虽然得到顺利解决,但此时中原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当耶律德光的灵柩离开中原之际,他在中原任命的地方长官或被驱逐,或被围困,大部分已经站不住脚了。此时,后晋留守河东的刘知远登高一呼,名义上臣服于契丹的其他方镇纷纷响应,短时间内,尽复后晋之地。这时契丹正忙于内斗,无法分神来应对。等契丹局势稳定后,后周已取代了后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割据河东,向契丹求援。耶律阮也正想趁此机会,再次入主中原。然而,在大举入侵前夕,耶律阮却被谋杀,继位的穆宗耶律璟,不理国事,南侵之事,从此搁置。虽然此后契丹再也没能入主中原,但是幽云十六州问题则自始至终成为契丹与中原政权关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