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导言

书名: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作者名:余蔚本章字数:273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2

宋朝又称“赵宋”,它上承五代,下启元朝,共历十八帝,以宋高宗赵构南迁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这个王朝历时达三百二十年,自秦代始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赵宋为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不过,赵宋并未完全统一,先后有辽、夏、金、元等政权与它共存,各占据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各政权之间的关系异乎寻常地复杂。在政权内部,如何将五代的尚武与动荡引向尚文与安定的局面,是这个时代最引人关注的话题。这一转型是成功的。宋代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尚文与安定,是其最主要的背景。合各政权之间的关系、各政权内部的政治与文化发展诸层面而言之,这个时代呈现于后人的,是一幅繁复而精致的画卷。

鉴于唐末藩镇林立、王室衰微、大权旁落,从而造成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历史教训,宋王朝的创建者当然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其在集权的举措上多有创新,其过程温和、渐进,很少使用暴力。宋太祖赵匡胤靠精心策划的“陈桥兵变”起家,但在“代周建宋”的过程中,于百姓则“秋毫无犯”,于后周太后及幼帝,则能加以善待,这在此前历代都较为罕见,这也奠定了赵宋政权的统治基调。之后就是以“杯酒释兵权”来消解禁军对皇位的威胁,逐步削去藩镇的权力以控制地方军队,从而实现“抑武”的目标。同时,以完善科举、重用文臣,来提高政权的民事管理能力。依靠崇文抑武稳定内政,宋朝成功地走出了五代的阴影。

但是,文治与武功难以并举,似是历代王朝的宿命。宋的内政固然稳定,对外用兵却一直不顺利,以致面对并存的北方政权——先是辽、西夏,后是金,最后是元——处于相对弱势。早在907年,即后梁取代唐的同一年,居今辽河一带的契丹族建立了契丹政权。947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灭后晋,改国号为“大辽”,借鉴中原的中央集权与皇帝专制,极大地强化了内部的凝聚力。至宋建国,它所面对的,是兼有中原王朝的组织方式和游牧族强大的骑兵力量的新式政权,在它面前,宋占不到上风。双方为华北北端的幽云十六州进行四十余年断续的战争之后,终于在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自此开始百余年的和平。尽管“不武”,但以此方式得到了“盛世”所需要的“太平”,也不能说不可取。

宋夏之间则是频频产生冲突。夏国由割据政权发展而来,其得以立国,本身就是宋的统一大业失败的证明。夏的自立、扩张与宋的统一欲望相对立,使两者在十一世纪发生多次战争。战事时起时歇,直至北宋灭亡。辽夏之间的关系,与宋夏关系也有相近之处,夏割据与自立初期,受辽的保护,但同样以武力摆脱了被保护国的地位,与辽、宋并立而在形式上向后二者称臣。这种“三国鼎立”的形式,因辽希望在辽宋之间存在一个缓冲地区而得以维持。

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将赵氏驱至淮河以南立国,旧有的平衡遂被打破。由于陕西是夏扩展疆域的主要方向,夏与失去陕西的南宋不再有冲突,改而与金纠纷不断。但宋、金两大国的矛盾,才是当时的主要问题。与宋辽关系相比,宋金之间远不和睦,金欲侵吞而宋欲恢复,由此引发的三个和议与三场全面战争,是两国之间不稳定关系的写照。不过这并不妨碍金以中原制度来塑造本身,引入三省六部制,行用科举制度,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在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处处呈现“中原化”的迹象。作为北族而据有中原者,金政权亟需借用中原旧有的体制笼络汉人,巩固内政。而时日稍久,统治者自身也不可避免地“中原化”了。

身处复杂的环境,宋政权用尽各种手段,使境外的问题不致过于影响内政的稳定。在这一点上,它做得很成功。北宋和南宋各有很长一段时期,疆域大部分较为安定,北宋超过百年,而南宋近百年,这足以使经济与文化获得长足发展。譬如农业生产便有显著提升,政府主导新作物的普遍种植,并促进新农具的推广,以弥补人力与畜力的不足,此类政策很见效果,粮食产量与土地承载量得以迅速提高。这一点无法由产粮的数据直接推出,但可由北宋初至北宋末的人口数量的剧增看出来。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商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商税的征收量与管理水平也同步提升,中国历史上首部商业法规《商税则例》因此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应运而生,以适应对通货的激增的需求。交子首先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四川盆地产生,由成都十六户富商发起。后几经变动改进,由宋政府于天圣元年设立世界上首个纸币发行机构,这成为世界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以城市平民为甚。长期以来,城市中的夜生活是禁绝的,城门按时启闭,城中实行“宵禁”。到了宋代,这一条成规被打破了。在大城市中,夜市直至三更,有的商铺通宵经营,至晓方散,称为“鬼市子”。作为娱乐场所的“瓦子”大量涌现,上演各种技艺节目。中国传统的市井生活,至宋代开拓出新的局面,绘于北宋末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地展示了宋代都城市井生活的片段。

与经济发展相伴的,是科技的巨大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得到完善且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沈括著述的百科全书式的《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多项科技成就,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宋代是文化自由而昌盛的时期,这也表现为当时私学大盛。基层的私学,如“私塾”“乡学”,从事启蒙教育。达到较高水平、较大规模的,则成为“书院”。书院中不乏经学大家。十一世纪前期的胡瑗、孙复、石介,世称“宋初三先生”,各以经术教授门徒,门人各数百,一传再传。传播学术的书院四处散布,北宋、南宋各有“四大书院”之谱,有宋一代的文化面貌,为之改观。

宋代大儒朱熹,于创办书院一事,可谓不遗余力,成就卓著。孝宗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亲赴白鹿洞勘查书院遗址,并定议重建书院,作为自己讲学之所。次年春,书院建成,朱熹即日登台讲《中庸》首章。淳熙十年,朱熹又于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门徒云集,盛极一时,成为“朱子学”传布的重要基地。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最昌盛的时期,此说并不为过。而宋孝宗朝又是宋代学术最为繁荣且兼容并蓄的时期。当时,王安石的“新学”已广受学者抨击,但孝宗却反对“执一而废一”的不相包容的态度。对于持论与“新学”颇为不同的“蜀学”,孝宗也表示赞赏,并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以示褒扬之意。正是在孝宗朝,朱子学、陆九渊的心学、张栻的湖湘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叶適的永嘉学派、吕祖谦的金华学派等,各学术流派一时俱起,并立当世。这个时期的学者阵容及文化开放程度,不逊于春秋战国。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等“南宋四大家”及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活跃于孝宗朝的文学舞台上。这一时期,又只是一个缩影,是三百余年有停顿、有起伏但未尝断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