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唐前期东北亚政局的嬗变

唐前期东北亚政局的嬗变

书名: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作者名:李学勤本章字数:206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1

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还没有从抵抗隋朝的战争中复原,唐朝的建立为高句丽改善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唐朝建立的第二年,高句丽就再度承认了中原王朝的宗主权,并承担了象征性的纳贡义务。为了改善关系,高句丽遣返了约一万名战俘。不过高句丽也不敢大意,它一面向唐朝示好,一面花了约十年时间沿着辽河西岸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以防备唐朝的入侵。这条防线有许多坚固的堡垒,它在后来的战争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工事。高句丽实际上是以农耕定居为主的文明体,组织严密,并非如突厥那样不稳定。正因为如此,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持续了七十年,牵动了整个东亚的局势和历史的走向。

高句丽和唐朝相安无事一直持续到唐太宗的统治后期。直到贞观十五年,太宗才下定决心对高句丽动武,就像太宗为了将大唐帝国的势力拓展到中亚腹地而让玄奘撰写《大唐西域记》一样,太宗很可能在这一年之前就已开始为战争做准备了,他曾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收集有关高句丽军事防御的情报。贞观十六年,高句丽的内乱为唐太宗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借口。这一年高句丽的大臣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了高句丽的荣留王,改立荣留王的弟弟宝藏王为高句丽王,他自己担任大莫离支,独揽大权。渊盖苏文对唐朝向来不友好,也正是他负责修建辽河防线防备唐军,很显然,他当权后高句丽和唐朝的关系急转直下。此时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过去还不满三十年,唐朝也刚刚从隋末唐初的战争中恢复元气,但是战乱造成的经济破坏,使唐太宗不得不谨慎地推行对高句丽的作战计划。

贞观十七年,不论外部因素使然还是出于内政的考虑,太宗都决心效法隋朝,远征高句丽。就外部而言,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击对唐朝友好的新罗,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路线。当唐太宗试图用外交手段劝阻高句丽攻击新罗时,高句丽不仅不予理睬,甚至拘押了唐朝的使节。就内部而言,唐朝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太子李承乾因为造反被废黜,野心勃勃且能力超群的魏王李泰也被逐出长安,太宗只好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然而在唐太宗看来,李治并不如自己那么英武,担心他不能掌控未来的局面,那么在自己生前剪除李唐帝国潜在的敌人就变成了一个看似理智的选择。

太宗的战争计划遭到了包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内的很多大臣的反对,但是大将李勣却支持这一计划,他主张用铁血手段对付帝国的敌人。李勣同时也是新太子李治的头号僚佐,在李治做晋王的时候就担任晋王长史。有了李勣的支持,太宗决定启动战争计划。贞观十八年秋天,唐朝的大军开始往东北开拔,数百艘海船担任运送军粮的任务。稍后太宗自己也前往洛阳——洛阳比长安更适合指挥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和稍后的高宗,在对高句丽作战时也都把前往洛阳作为第一个步骤。洛阳作为帝国东部堡垒的战略意义极大,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对洛阳的轻视造成的惨重后果,也为唐帝国东西两京互为掎角的战略意义提供了佐证。在安史之乱前的数百年间,洛阳是帝国维护核心区域的军事堡垒。高句丽跟突厥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们是农耕民族,擅长以坚城防守,所以后勤供应对战争胜利与否非常关键。太宗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洛阳,太宗正式对高句丽宣战,宣战诏书将渊盖苏文作为主要攻击对象,并将其描述为弑君者,其对新罗的侵略也被唐朝当作发动战争的理由。

太宗在贞观十九年春天抵达东北前线,这时进入了最好的进攻的季节,雨季还没有来,而天气已变得温暖。唐军兵分两路,太宗和李勣率唐军主力直扑辽东,而唐军另一名将张亮则率四万多唐军乘坐五百多艘船只从海路袭击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唐军比之前的隋朝军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李勣攻下盖牟城,直逼辽东城。张亮袭取卑沙城,耀兵鸭绿江上。到了五月份,唐军修筑了一条横穿辽河沼泽的堤道,攻克了高句丽重镇辽东城,而之前隋军从未攻克该城。但是唐朝大军没有及时直扑平壤,而是纠结于辽阳西南的安市城,结果在坚城之下两个月毫无进展。虽然唐军击败了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援军,并迫使其投降,但是随着适宜作战的季节耗尽,唐军只好在严冬到来之前撤军。太宗的这次对高句丽的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攻占了几座坚城,斩杀了大量高句丽生力军,但是最终仍没有达到消灭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唐朝撤军后,高句丽更加傲慢,重新入侵新罗,并拘留了唐朝使节。百济也乘机袭取新罗二十余城,并且在其后数年,与唐朝中断了往来。于是唐太宗采取不断发动小规模进袭的办法,以图让高句丽疲于应对,耽误农时,削弱其经济基础。实际上太宗所采取的这种战术,是往常北方游牧民族对付中原农耕民族的办法,高句丽也是组织严密的农耕社会。不过,这种不断骚扰的做法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得而知。贞观二十一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都派遣数万唐军侵扰高句丽,其中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带领的三万唐军乘坐战船进入鸭绿江,在今天辽宁丹东附近大败高句丽军。但是这些局部的军事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太宗在其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依然将消灭高句丽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贞观二十二年,太宗计划在次年以三十万大军彻底消灭高句丽,但是由于太宗突然去世,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实施,高句丽的问题到了高宗时代才最终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