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

书名:文翁传作者名:朱泽荪等本章字数:1669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09

文翁以为,无论什么学校,教学内容都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的需要两方面来确定。孔子是古今公认的教育家。他教学的主要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基本教材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并从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在这四个方面中,起码有三个方面与思想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可见孔夫子把道德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认为树人需要先立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道德?士宏的老师说,孔夫子关于道德的阐释围绕“仁”字展开,“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夫子认为,仁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修养,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仁的基本要求是“爱人”:爱亲朋,爱大众,爱国家。贯穿于仁的始终的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畅通天下,即“德不孤,必有邻”。

文翁点头道,孔子在其修订的《春秋》之中,也反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据《春秋左氏传》载,在召陵之盟时,面对齐桓公的威胁,楚国使臣屈完说道:“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如果使用武力,楚国会将方城山当作城墙,将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多,也没有什么用!”再如,郑国子产生病了,对将要继位的儿子太叔说:“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大的政策让人民信服,其次才是用严厉的政策。”伍子胥也曾对吴王说:“树立德行越多越好,祛除疾病越彻底越好。”甚至,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王对申叔与子玉说:“不能同有德的人为敌。”可以说,以德服人是《春秋》的核心思想之一。

怎样修养仁德呢?士宏的老师认为,一要有好仁之心,二要能持之以恒。所以,《礼记·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长大后,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文翁认同这个观点。他心里已有主张:将来郡学的教育方针即应该是“以德为先”。

从此之后,文翁到所属各县去巡视,每次都要看学校。也许由于经费支绌,也许因为老师的号召力不够,不少学校规模较小,学生少至数人、十几人不等。他们同在一个讲堂里读书,有刚发蒙的儿童,也可能有十几岁的少年,还可能有年华正茂的青年。年龄差别这么大,同处一室,让老师怎么教?名师开讲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听讲者上百人甚至数百人。即使是讲《论语》,听众之中,有的约有心得,有的接近精通,甚至有的尚未通读,老师讲什么才能让大家全都有收获呢?

因材施教是必须的,但因材施教也要讲究效率。不然,就像士宏所在的学馆那样,老师教大弟子,大弟子教二弟子,二弟子教三弟子,但是,这样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吗?用什么办法才能适应形势需要,较快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呢?

文翁问计于学官掾史。学官掾史办过学馆,深知其中甘苦,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一个“分”字。文翁理解,他的意思是既办书馆、塾馆,又办经馆,因材施教。显然,这个办法也不大可行。蜀郡没有这样大的财力,时间也等不起。不过,学官掾史的这一个“分”字,给了文翁启发。为什么一定要从娃娃培养起呢?郡学要起引领作用,就应该是蜀郡的最高学府,不妨只办经学,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相近,教师就可以在同一个讲堂里,同时对众多的学生讲解同一本书、同一个问题,尽快出人才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文翁决定,首先培养一批教化蜀地、诱进蜀风的骨干人才。这批人不一定要多,但必须优秀。他们将来便是蜀郡郡学的教授、郡属各县的主要官员。这批人不需要自己报名,更不是来者不拒,应该择优录取。由郡府到郡属各县去挑选小吏中那些“开敏有材者”,即那些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智力较好、有相当才华、有一定儒学基础的人,把他们集中到成都来学习。而且不是短时间,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长时间刻苦钻研,甚至请名师来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法令当然要学,将来处理政务不懂法不行;但要以学习儒学为主,因为儒学正在逐渐成为汉代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蜀地世风受到儒家学说的浸润,才能渐渐改变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