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耕读与游学(2)

耕读与游学(2)

书名:文翁传作者名:朱泽荪等本章字数:1621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01

由于《春秋》记述简略,于是为之补充、注解和阐释之作便相继出现。最早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侧重历史细节的补充。西汉初年出现了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

传说,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的地方就是舒城之春秋山。春秋山离文家不算远,为什么不去看看呢?于是,一个春日,发思古之幽情,文必达带着两个儿子去登春秋山了。

山径曲折,山腰有几个石礅,似乎是前人留下来的房屋柱基。然而,在山上转了大半天,并没有看见一处确凿的左丘明的遗迹。文党有些失望,问父亲这是为什么。文必达说有两种可能。左丘明和孔夫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过去几百年了,左丘明在此著书的痕迹被时间完全抹掉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左丘明传《春秋》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在山上不仅生活极为不便,而且又不能把著书所需的大量资料搬运到山上来,因而他其实并没有到这儿来传过《春秋》。

文党更不明白了,既然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为什么还要到此一游呢?父亲笑道,不到山上来,你怎么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凭道听途说,只有亲历亲为、实地考察,才能了解真实情况,不说错话,不办错事。

文党顿悟,感到春秋山之行收获其实也不小,于是和哥哥一前一后登上了山顶。山顶上大树成荫,几块青石排列树下,似乎是石桌。文必达坐在石桌旁歇息,文乡和文党仰望着蓝天,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豪情激越,一人一句地呼喊着,全是《春秋》中的名句:

“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显然,文党不满足于在家乡所能学到的知识了。

汉文帝九年,文党十六岁。他身高体壮,敢说敢干,继承了燕赵男儿的阳刚之气,眉宇之间还有一股江淮儿郎特有的灵气,机敏文静。

文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便自己做主以“仲翁”为字,憧憬着游学远方。

有一次,文翁和伙伴们一起到山林中伐木,休息时他对同伴说:“我很想到外地去求学。去还是不去?今天我自己做一个决定,大家来做见证。现在我把斧头投向树上,如果应该去,斧头就会高高地挂在上面,不会掉下来。”于是文翁用力把斧头向树上投去,结果,斧头挂到了树上。果然,大约在汉文帝十四年,也就是文翁二十一岁的时候,文翁便动身远赴长安,跟从博士学习儒家经典。

这一则故事见之于东汉时期的《庐江七贤传》,后来,唐之《北堂书钞》、宋之《太平御览》、清之《汉书补注》均有引录。投斧挂树,也许是个偶然,有运气的成分。然而,文翁青年时代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虽身事探樵,亦不坠青云之志。所以文翁投斧挂树也算是一个“必然”吧。后来,文人学士多以此为美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称:“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这即是说,文翁与苏秦、孙康、车武子、倪宽、温舒等五个勤学的典型人物一样,成为中国古代青少年励志笃行、刻苦力学的楷模;“投斧挂树”与“引锥刺股”“照雪聚萤”一样,成为人们熟知的典故。

在长安,文翁跟从博士学习《诗经》《尚书》《仪礼》《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达数年之久,日复一日勤奋学习,年复一年深入钻研。教文翁的先生据说为太子讲授过《春秋》,而文翁对《春秋》也非常感兴趣。先生教导文翁,《春秋》是一部经书,是一部政治学著作。表面上看,《春秋》是在记述历史,实际上是在讲述政治道德与伦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理念。

孔子为什么要根据鲁国历史修订而成《春秋》呢?在周道衰废之时,孔子周游列国无功而返,自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只有退而著述,批评天子、斥责诸侯、讨伐大夫,彰显王道以为天下仪表,同时以此来伸展自己的抱负。这就是所谓的“述而不作”。怎么述呢?与其空言,不如阐释这二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是非,在讲述历史中表述自己的主张,这样可能来得更鲜明和深切一些。所以,学习经孔子修订而成的《春秋》,可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知进退,识兴替。先生告诫文翁,读《春秋》必须与实际相契合,不能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