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耕读与游学(1)

耕读与游学(1)

书名:文翁传作者名:朱泽荪等本章字数:1779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01

文党出生在汉高后元年前后,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着由“乱”而“治”的历史转折。

这里所谓的“乱”,是指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秦朝在焚书坑儒、严禁私学的同时,于公元前213年实行“挟书律”,“敢有挟书者族”,即谁敢收藏违禁书籍,谁就要被处以灭族的酷刑。

西汉初年,汉承秦制,“挟书律”继续施行。

陆贾以一部《新语》说服汉高祖刘邦注重文治,事情才开始松动。高祖九年,刘邦任命儒生叔孙通为太子傅;高祖十二年,刘邦以大牢祭祀孔子,成为第一个祭祀孔子的中国皇帝。

公元前194年,惠帝即位。三年之后,惠帝终于诏令废除秦代遗留下来的“挟书律”,取消对私家藏书的禁令。民间千方百计隐藏了二十多年之久的诸子百家书籍得以重见天日。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

公元前179年,文帝立。文帝“恭俭”,凡事从简,放宽法度,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于是天下太平,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国家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文帝又注意文化教育,设立了经博士,包括《书》博士和《诗》博士等。文化教育兴旺起来。

文党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进入少年时代的,学习的社会环境良好,家庭的生活条件也比过去好了许多。

文必达一家经过十余年辛苦劳作,发生了三个大的变化。第一,两个儿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一家四口拥有了三个左右的劳动力,农耕与副业皆游刃有余。第二,开垦的土地已逾百亩,精耕细作,灌溉施肥,渐为良田,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第三,随着文冲村人口增加,文必达的塾馆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弟子及其父母欢迎,束脩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必达一家的茅屋变成了瓦房,石基砖墙,全木窗棂,院内有井,井水清澈。宅院背靠绿树翠竹,北连鹊尾清溪。溪上有桥,西接望夫冈。冈下阡陌纵横,良田在望;冈上植满桐树,郁郁葱葱。正如《太平寰宇记》所记:“文翁宅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其址具存,东带鄱阳,北连溪水,西接望夫冈,有井清澄,陇前栽桐树。”

文家的房屋为一堂二内,堂屋比较宽敞,高朗明亮,是文必达设馆授业的地方。堂屋右侧窗下,铺着一张长长的草席,文党和他的哥哥每天都会在这儿连席而坐,捧着简册专心读书。席上放着一个竹丝编成的长方形小筐,筐中有笔、书刀等文具。或者白天劳作,晚间读书;或者农忙时耕种收割,农闲时整日诵读。

开始的时候是识字断句,后来便是读《论语》和《诗经》。没有书,父亲凭记忆口口相授。记不全了,只好四处叩借。既然是借来的书,就有时间限制,必须熬更守夜、熟读成诵不说,文必达还带着两个儿子,从屋后砍来毛竹,制成二指宽、一尺有余的竹片,在上面抄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然后用麻绳将竹片按次序连缀起来,成为一卷。看着书案上简册一卷一卷增加,父子三人很高兴,他们很快便拥有了一部完整的《论语》。

不过,文必达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发现文乡竹简做得快,文党竹简编缀得好,就让他们在课余、农闲时尽可能多地做竹简,并且叫他们在这些竹简上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论语》或者《诗经》。文乡有些坐不住。他觉得已经有书简读了,何必抄那么多,田地里还有多少农活儿要人去干呢。文党却一边抄一边读,兴趣盎然。他觉得,一回生二回熟,多抄一遍比多读一遍领悟的要多。文必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期望“一石二鸟”:一方面磨炼儿子的性情,一方面可以把两个儿子多抄出来的竹简,分送给初来上学、没有书简的弟子们。这一招很得乡亲们称赞,文氏塾馆越办越红火。

文党十岁之后便喜欢独处。文冲西南有一个名叫象鼻地的地方,溪流宽阔,悠然而清澈;翠竹四合,窈然而深秀;飞鸟啭鸣,草木馨香,地上有石可坐。于是文党常常带了竹简到此阅读。仿佛确有灵气一般,只要步入此地,少年文党便心若止水,灵通天地,才思敏捷,过目成诵。

读过《论语》和《诗经》,便是读《春秋》。文必达告诉儿子们,《春秋》是周朝时鲁国的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史旧文修订而成,从鲁隐公元年记述到鲁哀公十四年,共历十二代国君。《春秋》遣词造句极其简练,却暗含褒贬之意。比如,第一卷之“郑伯克段于鄢”六字,“郑伯”即郑庄公,共叔段的大哥,与“段”是兄弟关系;但“克”字却是诸侯与诸侯之间战争时的用语,用“克”来表述兄弟之争明显不得体。但这种不得体,正是《春秋》作者对郑庄公的批评,批评他故意放任弟弟,没有尽到兄长的教化之责。同样,不称共叔段为“弟”,也含有贬斥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不敬爱兄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