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定居鹊尾溪(2)

定居鹊尾溪(2)

书名:文翁传作者名:朱泽荪等本章字数:1779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00

因此,文家定居鹊尾溪的头两年,几乎是白手起家,虽然不至于像本地农民有朝不保夕之虞,但仍然处于节衣缩食、艰辛备尝的状态。他们伐木为柱,竹席黄泥为之壁,枯枝茅草为之顶,在鹊尾溪边,盖起一间茅屋代替人字窝棚遮风避雨。他们衣敝履空,起早贪黑,披荆斩棘,一寸一寸地开垦荒地,常常父亲扶犁、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在前边拉着犁头,用血汗换得秋后的一点收成。他们吃着粗陋的食物,如果遇上荒年,还得采摘山上的野生板栗来充饥。

可喜的是,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十年之后,十四五岁的文乡,个子已有父亲高,力气稍逊,但农活儿样样都可以学着干了。文党则特别聪明,爱动脑筋,眼里有活儿。母亲要从锅里舀汤了,他总会适时地递上木汤瓢;锅里的米饭快熟了,他一定会提前在锅台上放上四个洗得干干净净的饭碗。

文党少年时候的故事,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但有两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中之一是,文家冲的小孩子们喜欢和文党一起玩耍,他的主意多,玩法多。传说有一次,文党带着一群小伙伴在石板路上游戏,用泥巴“筑城”,筑了小城又筑大城,城楼、城门样样齐全,还带着大家一会儿小心翼翼地穿城而出,一会儿绕着城墙转圈圈,玩得不亦乐乎。不料这时候走来一位老人,他用拐棍指着地上说:“城墙、城楼挡行人的路,快,全部拆掉。”小伙伴们害怕,没有一个敢吱声。文党却天真而又从容地说:“老爷爷,你懂得的,只有人绕城,哪有城让人呀!”仿佛老人也是来参加他们的游戏一样。老人听了呵呵一笑,慢慢绕城而去。

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年春天,文必达带着两个儿子在西边的望夫冈下开辟一片水田,挖土,犁地,第一天干下来便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文必达和大儿子早早地出工了,却一整天都没有看见文党的踪影。吃过晚饭文党才回家,一身泥和水,不知跑到哪儿玩去了。文党十一二岁,父母心疼他,没有追究。谁知连续三天都是如此。难道他怕苦、贪玩?

第四天上午,父亲发现小儿子一个人在水田上方不远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用薪柴和泥土垒了一条长长的土埂,把小山窝拦成了水塘的模样。显然,文党已经发现,新开的水田地势比鹊尾溪高,距离鹊尾溪又比较远,需要有水塘来灌溉那一片水田。令人惊奇的是,真的有一汪清泉蓄积在山窝的底部。父亲问:

“这些都是你干的?”

“不是、不是。嘻嘻,是野猪干的。”

“胡说。”

“真的,我只干了个开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百十头野猪跑到这个山窝窝里来了,有的用嘴拱,有的用蹄刨。今天早上跑来一看,水塘就修成这个样子啦!”

“调皮!”

文必达口里责备着,心里却有一种别样的欣慰。这个儿子不仅吃苦耐劳,而且总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文党可能是个人才呀,这一定是文氏祖宗的恩赐!于是,文必达把文乡叫上来,三人合力,把文党修筑的小土埂加厚加高,成为一道坚固的堤坝。这水塘的水还真是特别地滋养禾苗,文家新开水田里的秧苗当年就长得非常好。

这件事引起了全村的注意。其实这片土地早就有人想要耕种,只是因为找不到办法解决灌溉问题才望而却步,迟迟没有人动手。文必达带着儿子在望夫冈下动手作田的时候,想的是从鹊尾溪上游引水灌田,虽然要绕着望夫冈开凿一条长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渠,费事而且成本高,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因为他家附近只有这一片可以开垦的土地了。

谁知,这个令全村大人们束手无良策的问题,竟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轻轻松松解决了。文党在文家冲出了名。这个故事竟越传越神奇。现在可知的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人是王隐。王隐,字处叔,东晋史学家,陈郡陈县人,著有《蜀记》一书。《蜀记》称:

文翁在蜀日,常言:少力田,方聚柴为陂,未就,夜有百十野猪,鼻载土著柴中,比晓塘成,稻常倍收。

至南朝宋时,有一本佚名小说《录异传》,也记录了“文翁作田”的故事,但不再说是出自文翁之口,并加强了“神异”的程度,“百十野猪”变成了“数百头野猪”:

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所伐柴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载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这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竟然颇受青睐。大约一百年之后,殷芸奉梁武帝之命,将编撰正史不取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录为一帙,名之曰《小说》,便将这则“文翁作田”的故事选录在书里。到了清嘉庆年间,为重修《四川通志》辑录典故资料,张澍编录《蜀典》时,这则故事又一次被选辑在其中。

为什么会如此?也许是因为,文翁幼时“聚柴为陂”之事本身,可能并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