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定居鹊尾溪(1)

定居鹊尾溪(1)

书名:文翁传作者名:朱泽荪等本章字数:151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3:59

雁门没有办法待下去了。残存的那一点粮食吃不到明年春天,残垣断壁挡不住塞北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大雪。怎么办?文家庄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扶老携幼,逃难到关内去了。

文必达一家是最后出走的。走之前,他和妻子把仅存的粮食、钱财和衣物收拾好,来到父亲的墓前,给两个儿子取了大名:大儿子叫“文乡”,小儿子叫“文党”。文必达熟读《论语》。《论语》中有一章名叫“乡党”。“乡党”有家乡的意思。《论语·乡党》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家乡的时候,对乡亲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一样,一点都不夸夸其谈。文必达为两个儿子取名“乡”“党”,明明白白表露出他对雁门老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未知的前途又有着殷切的期盼。

晓行夜宿,在大河封冻之前渡过了黄河,在大雪降临之前渡过了淮水;盘缠将尽,文必达一家在庐江舒县停了下来。他希望找一个能落脚的地方。好心人告诉他,舒城城南数十里就是山区,地广人稀,有土地可以开垦。于是,文必达用两个破烂的箩筐一头挑着一个孩子,让妻子背了包袱,来到了舒城西南的鹊尾溪畔。

舒县建于汉高祖四年,别称龙舒,地处巢湖以西,合肥西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流经舒县的龙舒水,有一条溪流贯穿文家冲,形如鹊尾,故名鹊尾溪。鹊尾溪水量颇丰,溪边多有水田。村民以种植水稻、油菜、茶叶、板栗为生,也栽种有少量桃树、李树、杏树。村后便是大别山余脉华盖山以及春秋山。两山层峦叠嶂,高约四百米。山上古木森然,泉水淙淙。每到秋高气爽季节,登临远眺,近可看龙舒水蟠回脚下,蜿蜒东去;远可观平原如砥,涌金烁翠,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如诗如画。

文必达来到鹊尾溪之时,心思自然不在山水之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插草为标,圈占了一大块土地。然后,他匆匆忙忙在鹊尾溪畔,用竹木茅草搭起一个人字窝棚,挡住了江淮的第一场冬雪。安顿下来之后便四处打工,或替人算账、写书信;妻子除了带孩子、操持家务,有时还要到树林里捡拾野果。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个冬天,接着便是夜以继日地开荒和耕种。

西汉初年农民的生活相当困苦。他们春天耕种,不能躲避风尘;夏天除草,不能避开暑热;秋天收获,不能避免阴雨;冬天储藏,不能免于寒冻。除此之外,还要砍伐薪柴,修理官府的房屋,一年四季没有时间休息。那么,辛苦一年,能有多少收获呢?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服劳役的不少于两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足百石。家中抚养孤老,养育孩子,探问病人,吊唁死者,饲鸡喂鸭,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有时还要遭受水旱灾害、残暴的政治和严苛的赋税。官府更是随意摊派,早晨发布命令,晚上就要收纳。有粮食的农户,只好半价贱卖之后完税;没有粮食的,就要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宅、卖子孙来偿还债务的情况。

文必达一家定居文家冲最初几年的情况,可能比上述的五口之家好不了多少。首先,因为文家仅有四口人,劳动力弱,最多只能算一个半劳动力:文必达勉强算一个;他的妻子体弱,又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到田间劳作;两个儿子幼小,割草捡柴勉强可以,其他暂时指望不上。其次,没有家底。千里南迁,不得已而为之,温饱尚且困难,还能有多少财力购置农具、种子等生产物资。最后,耕地较少。文家刚刚定居此地,要种地只有开荒。开荒费时费力,以文必达的能力,两三年内要开出一百亩土地似乎不大可能。何况新开垦的土地,相比熟地,一般产量较少。

然而,文家较一般农户有一个优势,就是文必达有文化,可以教人识字断句,书写记账。但是,地广人稀,又初来乍到,学识水平未被乡人认可,这一优势暂时只能算文家的发展潜力。即使文必达定居后立即设馆授业,收入可能有,但不可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