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五章 跌宕·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建筑师(5)

第五章 跌宕·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建筑师(5)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518更新时间:2024-05-25 17:38:23

第三学年开设桥梁工学、桥梁计画、铁筋三合土计画、铁道工学等课程,课程精而专,学生所练达的也是真功夫。

第四学年开设石工基础、房屋构造、养路工学、河海工程、工价及管理等由基础到管理全方位的课程,为学生勾勒出由点及线再到面,甚至可以站起来的立体建筑学。

此外,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建筑知识的精华,他们还开设了英文和德文两门外语课程,以期实现梁思成“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目标,培养具有对中国式建筑审美标准的建筑师。

对自己的学生,梁思成寄予厚望。初上课时,他就向学生阐明了做建筑师的意义: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他常教导学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历史,要成为优秀的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和文学家的洞察力。他不仅教授学生建筑学本身的知识,还通过建筑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了建筑从业者所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他的建筑学思想集中在建筑的三元素中:合用、坚固、美。合用即建筑的开始就要考虑到它的合用性,要满足人民生活和健康需要,要能提高工商业的生产效率;坚固即建筑的根本和良心,要有专门的人才和业材,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这也是建筑的底线;美即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建筑的意义不单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更是要记录自己国家的历史文明。中国有漫长的建筑历史,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学和建筑教育,而作为中国的建筑师,便负有这一宣传的使命,要用自己的手和笔创造国家“文化的记录”。

梁思成的课堂永远是热闹而激昂的。他温润如玉,在学术上平等待人,始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虚实交映间就把学生带入了多姿多彩的建筑学的王国。

不过,他的严肃与严谨也是出了名的。

1930年末,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期末考场上,一个学生被抓到夹带小抄作弊。梁思成知道后,立即做出决定:凡东北大学建筑系学生,不论月考、期考,如查有夹带或互相通融情事,立即开除学籍,永不得回建筑系受课,严格执行,绝不宽待。从此,建筑系学风严谨,学生刻苦用功,再没出现过作弊现象。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下,东北大学建筑系培养出了刘致平、刘鸿典、赵正之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建筑界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大师。

其实,自幼在杭州长大的林徽因,并不适应东北的严寒天气。冬天,她对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难以招架,所以经常生病,身体迅速清瘦下去,但她从没有耽搁过备课、上课。与梁思成的果敢与严谨相比,林徽因的课堂时常透着美与诗意。林徽因聪明活泼、思维敏捷,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重视理论与实践并用,她的授课方式独具一格,她的课堂也总是格外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东北大学,林徽因主要负责教授美学与建筑设计。在为学生讲授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第一堂课时,她就把学生带到了沈阳故宫的门前,以现存的古建筑作为教具,让学生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去感受建筑与美的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建筑之余还能领略到建筑在历史中所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

在上英语和德语课的时候,学生们因为缺乏基础,学习起来很吃力。林徽因便总是挪出自己的私人时间,陪着学生们反复练习。彼时,林徽因已有身孕,但教学热情仍在支撑着她笔耕不辍,诲人不倦。

白天,她为学生答疑解惑;夜晚,她伏案书桌,陪着梁思成一起做规划研究。东北大学的校舍里,他们家的灯光总是在深夜才熄灭。梁思成也尽量挤出空闲时间,陪伴着林徽因一起到沈阳昭陵做测绘工作。在这段惬意的教书时光里,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边教学,一边设计,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夫唱妇随,演绎着别样的浪漫。

东北大学的工作紧张而快乐,然而正当两个人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一封“父病重,速回”的电报,将梁思成和林徽因打了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