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跌宕·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建筑师(4)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503更新时间:2024-05-25 17:38:22
第二故乡
枝头黄叶被一夜秋风吹尽时,梁思成提着行囊来到了东北大学。
这里,便是他的诗和远方;这里,便是他执教建筑学之梦启航的地方。
东北大学是张作霖在1923年斥巨资创办起来的,最初设置了文、理、法、工、教育、农学六个学院。梁思成到校以后就开始着手组建建筑系,隶属于工学院。时任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高惜冰告诉梁思成:“你已被任命为建筑系主任、教授,建筑系已招收了一班学生,但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也不知该开些什么课,一切都等着你们来进行。”听了高院长的话,梁思成顿时感觉肩上挑着千斤重担。林徽因到东北后,便和梁思成埋头在建筑系中深耕。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还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建筑史。等到他们学成归来之后,看到中国建筑史学术一片空白,他们作为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的使命感被更加强烈地激发了出来。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相连接,发誓要为国家的建筑学发展贡献毕生之力。
在东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两个人暗下决心,要用全部心力搭建起国内建筑文化的基石。
这时的东北大学,校长是少帅张学良。他一身戎装,身材笔挺,胸前披挂着金色的绶带,前来参加开学典礼。他站在主席台正中,两边分别是副校长刘凤竹、文科学长周守一、法科学长臧启芳、工科学长高惜冰。
他们身后的一排,都是各领域的名流学者:数学家冯祖荀,化学家庄长恭,机械工程学家刘化洲、潘成孝,新开设的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美学教授林徽因和文法学院聘请的教授吴贯因、林损、黄侃等。
当张学良校长做了简短致辞之后,师生们齐声高唱起了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义之圣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
建系伊始,二十七岁的梁思成担任系主任和教授,二十四岁的林徽因担任授课教师。全系一共就只有他们两名教师,两个人共同承担了建筑系教学和管理的全部工作。
国内没有合适的教材,他们就依照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创建东北大学的建筑系课程体系,并增设了中国宫室史、营造则例、东洋美术史等课程。
在创系之初,梁思成极其郑重地写下了他的办学思想:
溯自欧化东渐,国人崇尚洋风,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为标准。自军舰枪炮,以致衣饰食品,靡不步人后尘。而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堕入无知识工匠手中,西式建筑因实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然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垒砌,将国人美之标准完全混乱,于是近数十年间,我国遂产生一种所谓外国式建筑,实则此种建筑作风,不惟在中国为外国式,恐在无论何国,亦为外国式也。本系有鉴于此,故其基本目标,在挽救此不幸现象,予求学青年以一种根本教育。
在梁思成的办学思想中,他把建筑学从中国传统的盖房子思维中剥离出来,归到了艺术和美的范畴,讲明了盖房子和建筑不是一回事,盖房子是把房子建起来,而建筑是一种艺术。
虽然东北大学建筑系初期只有四十个学生,但两个人还是对学生的四个学年进行了合理规划和精心安排:
第一学年开设地质学、测量学、机械制图、应用力学、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程,目的就是带学生入门,夯实基本功。
第二学年开设材料力学、图示力学、建筑材料、水力实验等课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学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