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三章 灵犀·温柔自有万钧之力(3)

第三章 灵犀·温柔自有万钧之力(3)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660更新时间:2024-05-25 17:38:14

点滴皆欢愉

女子对于伴侣的选择,关乎一生的幸福。林徽因决定嫁给梁思成,因为她觉得梁思成虽然是个慢性子,却有着坚实的臂膀。他虽不善言辞,也不善于处理繁复的琐事,但他总是给对方支持,也会给对方最大的尊重。这样的男人,能给予她一生的幸福。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爱情,并不是终日互相对视,而是共同眺望远方,相伴而行。”他们不只是沉浸在你侬我侬中的情侣,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在各自的理想征途中携手努力。

那个时代给了年轻人一个巨大的璀璨舞台。除了建筑学,林徽因对诗歌也很热爱,她愿意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参与到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事业中去。

回国后的徐志摩,立志要创办一个诗社、一个月刊。很快,他召集一些朋友成立了诗社,以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为依据,将其命名为“新月社”,“我们舍不得新月这个名字,因为它虽则不是一个怎样强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这是徐志摩写在《新月》创刊号上的一段文字,清晰描述了他对诗社寄予的希望。

徐志摩相信,新月社的成立将会唤醒那个时代的纯粹灵魂,帮他们拨云见日。在世俗之间挣扎的年轻人,也要抬头望见新月的皎洁和温柔, “爬梳这壅塞,粪除这秽浊,浚理这淤积,消灭这腐化,开深这潴水的池谭,解放这江湖的来源。信心,忍耐。……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诗人用自己的肩头扛起了一个时代的重担。

新月社崇尚自由主义,它所提倡的新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格律诗的主张,崇尚“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等都是新月派的佳作代表。林徽因也是新月派的忠实拥趸,因经常参加新月派的活动,她在诗歌创作上颇有长进,她的《笑》《深夜里听乐声》《情》等诗歌都曾入编《新月诗选》。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林徽因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气质,还带有古典主义风韵。

1924年4月,新月社迎来了创社以来的大事。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轰动了当时中国的整个文化圈。泰戈尔来华期间的一切翻译工作都由徐志摩和林徽因担任。

文学的魅力,可以跨越语言,穿越国度,引起全人类心灵深处的共鸣。当时,泰戈尔的诗歌在中国极受欢迎,《飞鸟集》《吉檀迦利》等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我国很多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这便是大师的魅力。

那一天,风轻柔得仿佛知晓天地间的诗意,阳光暖暖的,如情人的手那般温柔。“热田丸”号在上海靠岸,甲板上站着一位老者,他银白的胡须闪烁着光芒,反衬得那棕红色长袍和软帽就像一团明艳的火。岸边的人们欢呼鼓掌,热情地迎接他的到来。

梁启超、蔡元培、梁漱溟、辜鸿铭等大批中国文化名流,都赶来为泰戈尔接风洗尘。泰戈尔为众人的热情所感染,他虔诚地表示,这次并非为了旅行或者传教,而是因为敬仰中华文明特意来此膜拜和学习。大家都被他的谦虚和诚恳所打动,纷纷牵头为他办了多场演讲。每一场演讲都观者、听者如潮。

在日坛草坪的一次演讲上,林徽因搀扶着泰戈尔先生缓缓走上演讲的舞台。一个清瘦美丽的女子与一位善良仁爱的老者,在步履间呈现了独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画卷。跟随在旁的是徐志摩。

这一刻,被记录在历史的画卷中。“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徐志摩翻译泰戈尔的演说,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诗,飞瀑流泉,琮琮可听。”

当天的《晨报》如此报道:“午后二时,即有无数男女学生驱车或步行入坛,络绎不绝,沿途非常拥挤。讲坛设在雩内之东坛,坛之四围布满听众,有二三千人之多。京学界各团体之代表均聚集坛上,天津绿波社亦派有代表来京欢迎,至三时零五分泰氏始到,乘坐汽车至雩坛门前下车,林长民为导,同来者为其秘书厚恩之、葛玲女士及林徽因、王孟瑜女士并梁思成等。”

尽管浮世匆匆,但那一瞬间的美好被保留了下来。众人惊叹着林徽因的美好,赞美着徐志摩的风华,歌颂着泰戈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