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二章 芳华·一场宿命的相逢(4)

第二章 芳华·一场宿命的相逢(4)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599更新时间:2024-05-25 17:38:12

再见,不眠夜

1915年,年仅十八岁的徐志摩迎娶了张幼仪。那一年,张幼仪只有十六岁。她是上海宝山人,曾在位于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但是还未毕业,就由四哥做媒,嫁给了徐志摩。

多年以后,张幼仪回忆起往事,觉得这个故事的开端就充满了讽刺:一个崇尚婚姻自由的男人,被迫娶了一位从未谋面的旧式女子。

令人心碎的剧情拉开了序幕。徐志摩没有爱过张幼仪,一天也没有。在众人面前,徐志摩从不避讳对张幼仪的冷淡。1918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出生,不久之后,徐志摩就只身一人前往美国读书。

1920年,张幼仪带着阿欢前去英国探亲,然而想象中的阖家团圆并没有发生。当张幼仪漂洋过海来到丈夫的身边,才发现他已经疯狂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江南少女——林徽因。

但林徽因关于徐志摩的很多回忆,都是与诗歌联系在一起的。在她心中,徐志摩是一个领路人,是他带领她迈进了诗歌的天地,让她进一步领略了其中的奥妙与风采。

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曾经撰文回忆道:“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济慈、拜伦、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

对于十六岁的林徽因来说,一切都显得突然而微妙,她既憧憬又害怕。矛盾的感情在内心不断地发酵,她感到迷茫,羞涩,害怕,当然更多的是喜悦。徐志摩的爱很浓烈,丝毫未因为有妇之夫的身份而有所收敛。林徽因是崇拜并且尊重徐志摩的,如导师一般;她也是依赖徐志摩的,如兄长一般。

她感激徐志摩带她打开了文学艺术的空间,为彼此的创作都增添了灵感。徐志摩是激情、创新、文艺、自由的代名词,他渊博的学识,开放的心态,独特的见解,坦率的为人,都深深吸引着林徽因。但林徽因更爱的是住在徐志摩身体里的那个小男孩,那个灵魂永远天真无邪,能够看透事物本质,崇尚纯粹的爱与美的小男孩。林徽因不得不承认,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是不一般的。

1921年秋天,林徽因随林长民悄然回国。她怀揣着复杂的思绪站在船头,像油画中的女孩一样典雅俊美。

林徽因回国,并未向徐志摩辞行,她是有意不与徐志摩告别的。告别又能说什么呢?默默离开反而可以免得多生枝节。昔日火炉旁的长谈,草地上的低语,康桥的并肩相伴,都只能深深压在心底。

多年以后,林徽因和自己的子女谈及与徐志摩在英国的往事,感叹道:“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

林徽因离开英国后,徐志摩陷入了失恋带来的悲伤。1931年,徐志摩在《猛虎集》中这样写道: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而十年前,正是林徽因转身离去的时候。这种思念与伤感,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首《偶然》,普遍被认为是徐志摩在失恋后写给林徽因的作品: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几行诗句凝结了多少血与泪的因果,多少爱与恨的纠结?他带着一颗心跋山涉水,只是为了这一场“偶然”。哪怕终归都是过眼云烟,他也不后悔在那个瞬间被她的美好深深吸引。他知道,虽然缘分已尽,此刻只能欲说还休,假装轻描淡写,但深情之人,从来不会释然,也从来不打算忘却。

相比于徐志摩对爱情的疯狂与执着,林徽因是冷静理智的。她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每一步都尽在掌握之中。当她发现感情的洪流即将把理智淹没,就会残忍地选择暂停。

有人说林徽因冷静得近乎残忍,也有人说林徽因对待情感收放自如。其实说到底,只是彼时她遇到的人不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