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二章 芳华·一场宿命的相逢(2)

第二章 芳华·一场宿命的相逢(2)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3000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0

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徐志摩于林徽因而言,更像是知己。他们谈天说地,仅此而已。林徽因从未想过要与这个文质彬彬的男人携手一生。徐志摩于她而言是师长,是朋友。

冬日的伦敦被笼罩在薄雾中,林长民像往常一样出门工作,几日未曾回家。徐志摩带着书,撑着伞,走过寂寥的伦敦街头,驻足于林宅门前,叩响门板。伞还滴着雨,徐志摩收起伞,对前来开门的林徽因灿烂地一笑,清隽白皙的脸庞顿时如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随着徐志摩一同到来的,除了好心情,还有无穷无尽的各种有趣的话题。

林徽因热爱诗词歌赋,也热爱戏剧。徐志摩涉猎的内容更为广泛,他对林徽因讲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讲解自己的诗歌理念。林徽因不懂什么是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徐志摩就耐心又执着地要给她讲清楚。

冬天火炉旁的地毯上放着两把椅子,这里是全屋子最暖和的地方。林长民在家的时候,常常坐在此处读书看报。此刻林徽因和徐志摩坐在火炉旁,膝盖上搭着苏格兰小格子的毛毯,促膝而谈,不胜欢快。徐志摩建议她要多去一些不同的地方走走。尽管那时候林徽因已经去过欧洲大部分国家,参观了很多经典建筑,但是对欧洲的文化政治生活涉足尚浅。徐志摩建议,她可以在周末多去公共场所转一转,能更好地体会伦敦的政治氛围。广场上的人们总是三五成群,发表着各自的政治立场演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可以很直观生动地了解工党、保守党、自由党等组织。

“你应该去那里看一看,英国的政治生活可见一斑。”徐志摩认真地说道。每当他谈论起她不太了解的事情,林徽因就会一脸崇拜地认真聆听,表情严肃,想要搞清楚他讲的所有事情。

“萧伯纳有一次在大雨中站在废弃的木箱子上演讲,你猜周围有多少听众?”徐志摩笑着问道。

“很多么?”林徽因很好奇。在她的认知中,萧伯纳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她无法想象一位作家竟会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去广场上大声疾呼。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话题是多样且跳跃的。他们从萧伯纳的政治演讲,谈到了萧伯纳的文学作品,进而谈到了英国的其他诗人。徐志摩说自己喜欢拜伦、雪莱、华兹华斯和济慈的诗歌,林徽因马上心领神会地一笑,流利地背诵起济慈的诗歌:“这神妙的歌者,绝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她一定是树林里美丽的女神……”徐志摩也默契地接了下去:“……你还是不倦地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还有那遍野的香草与各种树馨。……我的灵魂脱离了躯壳,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儿似的淡淡地掩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与林徽因讨论起文学和诗歌的徐志摩,是闪闪发光的。诗人有着敏锐的感觉,分析起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字字珠玑。

林徽因被他的纯粹和热情所吸引。每每提及热爱的事物,徐志摩总是充满能量,这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实属难得。在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间,徐志摩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被世俗磨平棱角,仍如涉世未深的少年一般,保留着纯净的思想,搞艺术创作时,更是将这种原始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刻,林徽因都觉得徐志摩就像见到了糖果的小男孩,开心得很纯粹。来英国以后,她已经许久没有被这样有趣的灵魂吸引了。

在林长民的引荐下,徐志摩见到了当时英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高尔斯华绥。徐志摩是颇有才华的青年才俊,高尔斯华绥是狂热的“中国迷”,这使得他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高尔斯华绥的关照下,徐志摩得以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成为一名特招学生。从此,在中国年轻人的心里,剑桥与徐志摩的名字紧紧相连,充满了柔波的美好和诗人的浪漫。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对于徐志摩而言,剑桥园仿佛是他漂泊灵魂的栖居地。此时的他,几乎已经放弃了经济学与政治学,改变了当时到国外深造的初衷。他感觉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创作者,无法拒绝文艺女神缪斯对他的召唤。这种选择虽然有可能会让父亲失望,但他还是默默做了一个决定,希望未来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诗歌和写作。事实上,这的确是最适合他的发展方向。

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受到了多重的灵魂感召。一方面,他在剑桥园中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学习方向,并愿意为之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林徽因身上的脱俗气质也让他产生了爱慕之情,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每一天,他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奔腾与翻涌,并找到了诗歌这种形式作为表达的出口,源源不断地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对于徐志摩来说,此时万物皆美好。所有的花草树木、云鸟雨露,都带着柔美的诗意。在他眼中,就连伦敦饱受诟病的大雾,都变得浪漫起来。

那雾总是在康河的柔波中晕染开来,荡漾着旖旎的水汽与一抹暖色灯影,曼妙而婀娜,如同柔柔升起的烟在河面上奔腾。在夏夜里,空气里仿佛飘散着玫瑰的气味,让人感觉到幸福与勃发,如同爱情,如同梦想。

因为笼罩了一层雾,四周的景色似乎都变得生动起来。月亮像被一层面纱遮住了,河水也显得比平日里温柔安静,默默映衬着在河边并肩散步的年轻人。每当风起,花瓣点点飘落在水面上,枝条缓缓扭起腰肢,就仿佛展开了一幅无限美妙的画卷。在徐志摩看来,那康桥边深深浅浅的足迹,又何尝不是时间写下的诗句呢?

在英国与林徽因相处的这段日子,是徐志摩非常高产的创作阶段。在康桥,他写出了这样的文字:“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通过与徐志摩的交流,林徽因越发真实且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才华。明明已经读懂的诗句,经与徐志摩讨论,林徽因往往又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春天终于来了,林徽因不仅可以和徐志摩围炉读书,还能相携踏青,去剑桥,去牛津,去参观诗人们的故居。在弯弯的小桥下,两人坐着船肆意畅快地游玩,英伦街景从身旁划过,他们享受着阳光下的美好,享受着知己守护在身边的幸福。

诗人的任性,在世俗中常常是一根刺。徐志摩的父母对他的选择不甚理解,当初儿子出国时,他们原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他早日学成回来继承家业,没想到事情的发展逐渐失控了。

得知徐志摩任性更改专业之后,父母越来越担忧。他们决定让徐志摩的妻子也前往英国,陪儿子一起学习。一方面可以弥补分居带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提醒徐志摩不要忘了自己异国求学的初衷。

张幼仪在踏上异国土地,看到丈夫既熟悉又陌生的眼神时,就有了一丝不安的预感。她的到来,对徐志摩的想法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诗人的心,从来就不是她能掌控的。在离剑桥大学六英里的地方,徐志摩与张幼仪租下了一所房子。对于妻子的到来,徐志摩表现得十分冷漠。他每天会坐公共汽车到学院去上课,下了课也不愿回家,仿佛将妻子视为透明人。

林徽因渐渐发现,二人关系的发展走向开始偏离了她单纯的想法。

云雀拍打着翅膀,春燕飞上了柳梢,徐志摩与林徽因沿着小溪悠闲地散步,走到拜伦潭,两个人坐在潭边,沐浴在春光中,低声交谈。电车的叮当声,送牛奶工人的叫喊声,草地上孩子们嘻嘻的欢笑声交杂在一起。这一刻,林徽因沉醉在美好之中,花香鸟语,世俗嘈杂,内心静谧。这个春天,也是徐志摩生命中的春天。后来,徐志摩在文章中回忆起这一段岁月:“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此时疯狂迷恋着林徽因,甚至动了谈婚论嫁的念头。可是单纯的林徽因甚至还来不及去思考,自己内心的感受究竟是友情的共振,还是爱情的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