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遗憾·婚姻里的不成熟少女(3)
书名:坚守浪漫,不惧人间:陆小曼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849更新时间:2024-05-25 18:39:25
人总是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会变好,会结束,会……可是,人们都忽略了一个人生角色:意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徐母去世七个多月后,徐志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是那么突然。
1931年11月19日,是陆小曼的人生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天。为了节约机票钱,一直以来,徐志摩都是乘坐免费飞机。那一天,他乘坐的正是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
在即将抵达济南南部时,忽然遇上天气转恶,天空中弥漫着大雾,飞机师为了避免迷失航线,就降低了飞行高度,却不慎撞上了开山山顶。
飞机上一共有三人,两位飞机师和徐志摩。
在徐志摩遇难后,送给他免费机票的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主任保君健,亲自去上海给陆小曼报的这个噩耗。
可是,陆小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相信这个消息,把所有人都挡在了门外。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就像一场噩梦。
后来,确认徐志摩确已离开人世,陆小曼一下子晕了过去。醒过来后,她放声大哭。此时,她的内心感受比谁都要复杂,恐惧、后悔、悲伤、遗憾、悔恨……这些情绪全都涌上了她的心头,一点点侵蚀着她。此时,她才知道,徐志摩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替代。
她悲痛到了极点,害怕到了极点,更悔恨到了极点。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失去了天,怎么也想不到诀别会来得这么早,一时间,复杂的心绪在心间游走,大脑停止了思考。陆小曼变成了呆呆的木头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但徐志摩的后事总是要找人处理的。不得已之下,保君健只能返回北平找张幼仪,因为徐父也在北平,再怎么说,也要让徐父知道自己儿子的事情。
张幼仪听说之后,非常冷静地处理了这件事。她让十三岁的儿子和八弟去认领尸体,而她自己则在家中为徐志摩料理后事。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情,张幼仪是这样说的:“她出了什么毛病?打从那时候起,我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共有的那种爱情了。”在张幼仪看来,陆小曼存在巨大的过错,她是徐志摩一切不幸的源头。徐志摩发生这样的意外,她的责任最大。
三十六岁的徐志摩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实在是太遗憾了。
当徐志摩的灵柩从济南运回上海,上海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很多人都前来追悼。同时,在北平也设了分祭地点,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主持,徐志摩的生前好友,也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中央研究院院长、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下这样的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好友张歆海的挽联:
十数年相知情同手足;一刹那惨剧,痛切肺腑。
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中的诗人。
对于徐志摩的朋友们来说,这残酷的事实让他们痛心,一个年轻的生命随风而逝,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真正的诗人。
对于徐志摩的父亲来说,这更是一件极为残忍的事情,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之大不幸。眼下,妻子和儿子相继离开,更让他难以面对。
徐父的挽联: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对于陆小曼来说,这一切也太沉重。
在徐志摩的遗物中,有一幅陆小曼绘的山水长卷画,经多位名家题跋。徐志摩一直将这幅画带在身边,可见他对陆小曼的深爱之情非同一般。
在徐志摩去世后的第二天下午,郁达夫和王映霞一起去探望陆小曼。当天,陆小曼穿着黑色的丧服,头上包了一块黑纱,双眼无神,万分悲伤地半躺在沙发上。
见到郁达夫夫妇前来,她没有多说什么。王映霞形容,当天陆小曼蓬头散发,感觉一下子老了很多。
郁达夫曾这样描写:
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种状态我在小曼夫人当初接到志摩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小曼几乎倾尽了自己的力气,整个人被掏空了。她的目光呆滞、游离,仿佛已经没有了灵魂。
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了,那白头偕老的誓言,也烟消云散了。
他走了,从今往后,再也没有那个爱眉的徐志摩。
他走了,正如他曾写下的那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