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激情岁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那些事(1)

激情岁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那些事(1)

书名: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作者名:政协乐山市委员会本章字数:2518更新时间:2024-05-25 17:17:02

张波 整理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其前身为1958年11月成立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1961年9月更名为“黑龙江技术物理研究所”,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二机部503所”。1965年8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搬迁三线,定点四川乐山肖坝,改名为“二机部西南585所”;当时在肖坝建设的还有低能核物理研究的二机部586所,两所的对外名称为“西南化工机械研究所”。1967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所”的名义有限制地对外开放,以后随着体制名称的变化,又更名为“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1985年经国务院三线调整办公室批准在成都开辟新址,设立成都技术开发部。1988年12月改名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受控核聚变 前景诱人

受控核聚变,又叫受控热核反应,从科学上讲,就是原子核在高温的状态下将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热核聚变的过程。氢弹就是人工制造的大规模释放热核聚变能的装置。受控核聚变研究,就是要将氢弹在一瞬间完成的热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受人工控制的过程,使其巨大的能量按人的意志释放出来,供人类使用。这种热核变能,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安全性能好,没有环境污染。

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氘,含有极其丰富的能量,1克氘进行核聚变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000升汽油燃烧所释放的能量。氘,在地球上的海水中有着巨大的蕴藏量,每升海水中含氘0.003克,海水中氘的总共含量为45万亿吨。因而,一旦人工控制核聚变成功,占地球面积70的浩瀚海洋就将变成一个庞大的取之不尽的“汽油库”——一个比全球的海洋还大300倍的“汽油库”。如此丰富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受控核聚变的巨大意义,不仅在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用作军用动力,而且,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中子还可以用来生产大量的核裂变燃料。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和实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并且将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的文明产生一次大的飞跃,其前景十分诱人。

自力更生 585所基本建成

正是由于受控聚变研究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意义,20世纪50年代初起,美、英、苏三国投入相当大的力量,在绝密的状态下,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将受控核聚变研究同电子技术研究等并列为重大研究项目。随着国际上核聚变研究的新突破和国家对尽快研究出军用核聚变材料生产新方法的要求,基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并根据国家战备和三线建设的统一规划,1965年8月核聚变研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在四川乐山肖坝拉开了序幕。

1965至1969年是艰难的创业时期。根据国家“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按照“远看是村庄,近看是民房”的原则,1965年10月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同503所科技人员共同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组成了503所基建规划小组,在从美国归来的李正武先生主持下,几次修改易稿,基本完成了设计任务。在基建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的同时,四川乐山肖坝的建设工地上,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当时,肖坝工地尚是人烟烯少的荒山野岭,工作条件恶劣,没有生活设施,百废待兴。参加建设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食堂就自己建,没有饮水就河里挑,没有住所就自己盖,没有工人就在当地招,没有道路就自己修,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完成了各项任务。1966年基本建设施工正式开始,1967年一季度主工号工程基本竣工,4月503所开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四川省乐山肖坝新址搬迁。为充实和加强科研力量,二机部决定将北京401所第十四研究室并入503所,1969年12月,该室全体人员到达肖坝现场。1967年“文化大革命”风卷全国,已设计定案的科研工程项目被否定,原计划部署被打乱,工程进度不得不推迟。四川地区以至乐山城又发生武斗,被围困40多天,铁路交通受阻,缺少汽油影响汽车运输,材料、设备不到货,工程建设被迫延期。1968年4月至1969年底,因给909工程让路,基建处于完全停建状态。1969年12月,585所、586所两所合并共建成9个工程项目和附属项目,585所从此部分建成并初具规模。

1970年至1975年是基建完善时期。二机部的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成立了585基建指挥部,调集了核工业专业建筑单位,地方建筑公司、民工队伍,共计2350余人的庞大施工队伍投入建设,其中民工700余人,村社贫下中农380余名,按军队建制组织起来,参加基地的建设。经过10年的艰难建设,585所这个对中国和人类未来有着十分重大意义的尖端科学研究所终于基本建成。

努力攻关 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

1970年至1975年也是科研工程的起步时期。稳态超导磁镜是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科研实验装置,命名为“303工程”。1966年在全国第三次电工会议上审定通过物理方案,1968年二机部批准了技术方案,1969年国家计委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基建项目,投入全面的研制阶段,1970年5月,303工程当时全国最大的受控核变聚装置工程开工建设。1975年,303工程被国家确定为国家建成投产的重点单项工程之一。303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指标又高,其主机及附属配套装置不但国内从未搞过,就是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585所科技人员努力攻关,在全国10多所院校和190多个单位的协助下完成了工程建设。1977年至1978年,303装置取得了初步的工程调试结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至1985年是科研工程发展时期。“中国环流器一号”是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科研实验装置,命名为“451工程”。该工程于1976年开工建设,585所和现场各施工单位发扬大力协同精神,虽然遇到了地震影响,三材、设备供应紧张等一系列困难,但终于在1980年完成了土建工程和相关设备安装调试。1981年451工程主机加工安装全部完成。全国有近20个部、委、省给予了大力支持,有上百个单位和知名院校参与了合作。1984年工程完全建成,装置启动运行。1985年12月,最后一个基建工程项目的完工,标志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已经全面建成。1985年11月451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得到各方面专家的好评,451工程当之无愧地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新闻”和“1985我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7年,“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