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基本建设历程(1)
书名: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作者名:政协乐山市委员会本章字数:2615更新时间:2024-05-25 17:16:42
陈磊 整理
建院背景
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将受控核聚变研究同电子技术研究等并列为重大研究项目。在规划的指导下,1958年开始了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实际工作。当时,开展这项研究的单位主要是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室;此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都有专门的研究力量,一些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他们的研究生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的一支专门队伍。经过几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人才,建立了几个小型研究装置以及有关的测量诊断技术。但总的来说,当时研究的人员分散,力量薄弱,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随着国际上聚变研究的新突破和国家对尽快研究出军用核裂变材料生产新方法的要求,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研究中心,集中人员和设备,逐步将核聚变研究有关工作开展起来。基于这一建立研究中心的形势需要,并根据国家战备和三线建设的统一规划,1965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建院筹备
核西物院的建设,实际是将当时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东北503所迁往我国三线地区,开始战略转移。
院址选点工作在二机部和二机部五局的具体领导下,于1964年8月开始,先后在昆明、太原、西安和成都选过点,最后于1965年8月19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二机部决定,503所搬迁至三线的地址定在四川省乐山肖坝。当时,决定在肖坝建设的还有从事低能核物理研究的二机部586所。两个所的对外名称为“西南化工机械研究所”。
1965年10月中旬,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503、586工程设计队,开始了503、586两个研究所的单体建筑方案设计。他们组织了设计人员分别到建所现场和北京401所、华东230所以及有关的设备制造厂等10多个单位进行了参观、调研、收集资料,广泛征求使用上的意见。10月底至11月中旬,503所和586所的科研人员陆续到了设计院,共同进行方案设计。11月5日,两个所的12个主厂房、34个辅助车间和12个生活福利设施的方案设计全部完成。但这一方案被认为未立足于战争、未做打起仗来的准备,体现的是“搞得好一些,正规一些,标准高一些”的思想,工艺方面“大、洋、全”,房子高大又宽敞,既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又不符合勤俭节约的方针,因此在呈送审批时未获得通过。
在这个方案被否定之后,进行了新方案的设计。新方案根据上级关于实行工农结合、厂社结合,在生活上向劳动人民看齐,向当地农民看齐的指示精神,按照“远看是村庄,近看像民房”的要求,将单体建筑逐个进行了重新设计,把两个所的主厂房的建筑面积削减了8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减少了26,投资也比原来减少了20还多。12月22日,重新设计的方案呈送钱三强副部长审定并通过。
为抓紧完成503所建所有关基建规划性工作,根据二机部主管局的指示,在503所党委和北京401所党委的双重领导下,组成了503所基建规划小组。在从美国归来的李正武先生的主持下,于11月26日在401所开始了工作,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503所设计任务书和1965年应建科研楼设计要求的修改任务。
1965年12月30日晚,在成都市总府街召开了503工程总图审查会议。总图审查会议是由西南化工机械管理局主持的。在此之前,二机部刘杰部长、钱三强副部长已同意采纳第九方案总图,成都总指挥部也审查通过了第九方案总图。会议听取了503工程总图方案设计经过、设计原则和有钱三强副部长参加的北京三次中间审查会议经过的情况汇报。经过会议讨论,一致同意第九方案。第九方案从此成为503工程建设的依据和规范,指导着工程建设的进行。
在有关的基建规划和设计工作进行的同时,四川省乐山肖坝503、586工程建设工地上,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二机部党委、成都总指挥部、四川省委、乐山地委、乐山县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也迅速地开展起来。
此时,工地尚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工作条件恶劣,没有生活设施。但是,503、586两个研究所来到现场工作的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都安心工作,埋头苦干,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没有食堂,就自己动手搭起一个席棚作临时食堂;没有炊事员,大家就轮流到山下池塘里挑水做饭。行政管理干部为解决食宿问题,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沿着山路肩挑、背扛运送物资,自己修理家具和门窗。到了寒冬腊月,有些同志因工作需要来工地时间仓促,带来的衣物很少,虽然备受寒冷之苦,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工作,顶风冒寒,毫无怨言。为了开展工作,没有仓库,他们就自己建临时仓库;没有材料,就到处捡石头、拾砖块。运进现场的物资,如水泥、钢材、炸药等,不论是领导同志还是工程技术干部,都自觉地卸车搬运。不管是雨天还是黑夜,大家都争先恐后,毫无怨言,直到将物资入库为止。汽车驾驶人员一进入现场就担负起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满足施工需要,远途运输危险物资常常连夜行驶,同时,还与大家一起装卸车,往山上搬扛物资。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为解决建筑物低标准、高质量的问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亲自动手进行新材料试验。现场施工管理干部,不顾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业余休息时间也奔跑在工地上同施工设计等单位研究解决各种问题。物资供应人员,为了解决施工急需用料,千方百计地四处采购、求援;为了避免物资损失,深夜里冒雨抢护水泥。许多干部来工地后,因工作需要和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做过去熟悉的工作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组织上分配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二话,并且干一行爱一行。
在施工准备阶段,为了加强对筹建工作的指挥和管理,现场建立了临时党委和指挥部。党委由王怀明任书记,指挥部由孟昭师担任指挥长,王金才担任副指挥长,成员有霍亚夫等。同时相应成立了党团临时支部,建立起了施工、设计、供应、财务、行政5个办公室和政治处,工作人员共70余名。施工单位各类人员进入现场430人,并在乐山招用了500多名民工。
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地形测量、征地移民、场地平整、道路修筑和暂设工程建设等工作一一开始了。一年里,买进了现场区域内的地方农场和合作学校的部分房屋,征购了修路用的土地,并开始了主要工程项目占地的征购,平整场地完成1.14万平方米,迁移200多个坟墓。暂设工程竣工近3000平方米。
公路修筑工程于10月13日开工,是委托地方代为组织当地民工进行施工的。在乐山地委、乐山县委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乐山县工交局组织了近2000名民工、技工和干部投入公路建设。年末,完成了9.5千米公路路基的90、路面的13,合计土石8万方,并部分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