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12)
书名: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作者名:政协乐山市委员会本章字数:142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19
(四)三线建设带动了乐山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线建设为乐山工业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培育了乐山工业化生长机制,大部分新建项目填补了乐山工业的空白,对乐山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突出的是带动了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的大发展。1964年到1975年,地方建材工业产值由422万元增长为4825万元,增长10.4倍;食品工业由6042万元增长到23128万元,增长2.83倍。1973年后,地委、专署积极动员组织三线建设企业和省属以上厂矿共40多个单位,为发展地方化肥、农机制造专用设备200多台,加快7个氮肥厂的建设,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氮肥生产从无到有,到1975年产量达到5.6万多吨,农机工业产值由1964年的69万元,增加到1975年的1976万元,增长27倍,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工农业产值的较大增长。
1975年,乐山的工农业总值达到21108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709万元,财政收入13057万元,分别比1964年增长1.31倍、3.89倍和0.89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7。三线建设企业的产值,又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2,从而形成了以三线工业企业为骨干,以电力、机械、建材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基地。
三线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崛起,给乐山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乐山的经济优势得以迅速发挥,从而使乐山城市功能由地方区域的物资集散中心转变为川西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结合部,发挥了重要经济通道的作用,成为拥有一定的现代化生产和科研手段,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以新兴工业和科技、旅游为特点的多功能城市。
(五)三线建设带来了乐山城市建设的显著变化
三线建设期间,乐山兴建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均配置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人才、技术、设备及管理等,而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现代化的“示范中心”,推动着乐山城市现代化向前发展。
由于许多工程迅速开建,三线建设人口增势很猛,20多家内迁企业,200多个厂矿、科研单位、设计单位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随迁的员工家属汇聚乐山,使夹江、峨眉、五通桥、沙湾、金口河等地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据乐山专区“支重办”统计,仅乐山城区就由1964年的5万多人发展到1975年的9.6万多人,增长90;全区城镇人口由1964年的30万左右增长到1975年的44万多人。此外,随着企业建设和投产,三线招来大批外来移民,也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城乡青年进厂务工,减轻了城镇就业压力,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乐山三线一些封闭性大型企业,为满足职工需要,逐步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在内部兴办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影院等附属设施,使家属生活区逐步演变成一个个乡镇集市。在乐山境内,相继促进了水电新镇龚嘴、能源新区牛石镇、机电新区桥沟镇、冶金新城九里镇、建材新区乐都镇、核能科研新区界牌等新兴城镇的涌现。
乐山的三线建设,对改变全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乐山城区已建有两个水厂,给水普及率达到90,水质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乐山邮电信息设施有很大改善,实现了市、区、县转话自动化,电报开通公众电报和传真电报,农话成功地进行县、区、乡三级自动电话网试点,并开通长途全自动电话。1987年,全区首次实现万门自动电话。同时逐步形成了平面立体结合,零星整块结合,专用公用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
由于三线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与失误。三线建设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国家急于备战的情况下上马,片面强调争时间、抢进度,建设项目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给后期的建设留下了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