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5)

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5)

书名: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作者名:政协乐山市委员会本章字数:254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19

峨眉铁合金厂

峨眉铁合金厂是1964年由吉林、锦州迁建的年产9.8万吨铁合金的三线大型钢铁配套项目。1967年5月在峨眉破土动工,1978年11月全部竣工投产。先后建成10个分厂,1个中心实验室,以及铁路运输处、汽车运输处和矿山。

峨眉铁合金厂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施工建成的。设备是博采国内铁合金厂家之长,有冶炼钨铁、硅铁、锰硅合金、中碳锰铁、工业硅、镍铁的倾动式、旋转式、固定式、封闭和半封闭、敞开式铁合金矿热炉11台,产品为钨铁、钼铁、钒铁、铬铁等。

硅铁和锰硅合金电炉是国内首次在一个车间同时安装4台大型全液压设备。其中,拥有国内最大的25000千伏安锰硅合金封闭电炉,采用110千伏直降、有载分相调压变压器,自动升降、压放电极的新技术。它为中国大型现代化电炉发展积累了设计、生产经验,为大型电炉自动化创造了前提。铝粒喷铝粉设施,是中国首次由横式喷铝粉改为竖式喷铝粉大型装置。

为了充分开发攀钢钒钛矿的资源,峨眉铁合金厂进行了含钒钢渣直接冶炼低钒铁探索性试验,技术可行,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为开发攀钢钒渣闯出了一条新路。1978年荣获冶金部和四川省授予的“攀钢高钙含钒渣水浸提钒”重大成果奖。

峨眉半导体材料厂

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又名739厂,遵照国家计委安排,1964年10月从北京、沈阳内迁四川峨眉建设,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是从事半导体材料生产科研试制的综合性企事业单位。

按照冶金部的迁建计划,迁入新厂的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硅338室;沈阳冶炼厂高纯车间的全部设备和有关人员;抚顺铝厂的镁、铝、硼品种,葫芦岛锌厂的锌品种,湖南锡矿山的锑品种等部分生产装置和有关人员。该厂主要研制和生产硅材料、高纯金属、化合物半导体三大系列产品。第一期工程于1964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1965年10月全面竣工。第二期工程于196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67年7月,全面竣工投产。第三期工程于1968年4月破土动工,到1971年2月竣工。1974年,多晶硅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1973年该厂承接援建罗马尼亚单晶硅厂以后,开展以硅材料为主的技术攻关,197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出为4096位MOs存储器用的P型单晶硅,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1983年又研制出用于制备4K位、8K位大规格集成电路的单晶硅,在国内首次通过部级鉴定,并批量投入市场。

厂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时任省委书记杨超的陪同下到厂视察,并题词“大力发展材料科学”。多年来,该厂生产、科研和试制能力不断增强,从单一研制多晶硅、单晶硅发展到现在能同时研制和生产硅材料、高纯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高纯气体4个系列产品。产品品种153种,650个规格。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部分产品销往美、英、法、日、罗、朝等国。

在大力研制硅材料的同时,实行高纯金属研制和生产并重的方针,高纯金属产品从设计5个“九”,发展到6个“九”,研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当时国内领先地位。

从1980年以来,有37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34项获奖,其中18项首次在国内通过鉴定,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厂承担着国防军工重点工程用半导体材料试制的80以上任务。198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研究所”称号。1983年,国家计委、经委、国防科工委授予完成军工协作任务成绩显著“先进单位”称号。

四川省东风木材厂

四川省东风木材厂是1967年5月13日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原计划应于1969年建成投产的木材加工企业。但建厂初期工作遇到了重重阻碍。1970年4月,被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单位后,形势逐步好转,职工也由1969年底的30余人激增至400多人,建设工程迅速推进,经过2年的努力,于1972年建成投产。

东风木材厂位于峨边沙坪镇古今寺,占地面积25.59万平方米,年产消耗原木15万立方米。到1985年,已形成有职工1335人、固定资产1561.6万元的大型木材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锯材、纤维板、木制品、活动板房等。该厂1984年开创并成为四川第一家使用林区枝桠材、病材生产纤维板的企业,使县境内的个林工商清理,销售枝桠材、病材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风木材厂建成以后,隶属于四川省林业厅,1985年下放到乐山市,成为市属龙头企业。1988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30万元,当年工业产值1041.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46万元,利税总额296万元,上缴税利125.7万元。至1995年,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顺和市场萎缩等原因,企业开始出现亏损,1997年由川南林业局接管。

(三)能源工业

龚嘴电站

龚嘴电站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配套工程,位于乐山市沙湾区境内,它是大渡河开发中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西南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过漂木和航运、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的综合利用工程。

龚嘴电站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利电力部第七工程局承建。1965年5月开始勘测,1965年10月开始选坝设计,确定“高坝设计、低坝施工、厂房分设、明渠导流”的设计原则。1966年3月,龚嘴电站主体及附属工程动工。1967年2月26日,龚嘴一期导流工程成功;1971年3月12日,二期导流工程结束;1971年12月,地面厂房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年,七台机组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电站装机总容量70万千瓦,年发电量34.2亿千瓦时。承担负荷占当时四川电网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还担负着调峰、调频、事故备用任务。

龚嘴电站是为发展水利电力事业,加强内地工业建设的方针,开发大渡河水力资源而建设的大型枢纽工程之一。龚嘴电站的建设,受到了党中央的极大关怀。1970年,当电站建设进入大坝浇筑、主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做出了“加快龚嘴电站建设”的指示,给参与电站的建设者极大鼓舞。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北京、上海、河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

龚嘴电站的建设方案和主要设备,均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整个工程投资5.22亿元,电厂发出的电流通过多条22万伏的变压输电线路,并入四川电网。

1985年,龚嘴电站年发电量达36.26亿度,超计划18.9,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自建厂以来,从第一台机组运行到1986年15年内,该厂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累计发电379.94亿度,超计划10.7,实现产值24.7亿元,为电站投资的4.73倍,平均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产值16.5万元。在国家能源紧张,特别是四川电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龚嘴电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四川经济的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以来,该厂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企业。1981年,全国十大水电厂评比获第一名,水电部授予其“先进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