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1)
书名: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作者名:政协乐山市委员会本章字数:251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19
郭明兴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曾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不为人们口传,也不见于报端。尽管在三四十年前,许多人就知道“三线”的含义,但作为一个已经成为历史的词语,真正出现在官方媒体上,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光阴荏苒,一去不返,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多事之秋,还没有来得及摆脱国内三年困难时期饥荒的阴影,国际形势突变,使得我国面临四面合围的窘境。
在东南面,自1962年后,台湾国民党当局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大肆叫嚣反攻大陆,频繁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在北部,中苏关系恶化,昔日的老大哥一下子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逼迫我们偿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在我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长达7300千米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在西部,印度军队对中印边界无端挑衅,摩擦不断。在南面,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越南战争升级,战火大有烧到中国大陆的苗头。时局剑拔弩张,形势动荡不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我国的国防战略不得不从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我国工业绝大部分分布于东北、华北一带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内。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1964年4月,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分析了我国当时的局势:一是工业过分集中;二是大城市人口多;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被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根据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为有利备战、保存实业的战略思路,这份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在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他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估计出发,提出“三五”计划应该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现在沿海地区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部门的企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总之,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将“三五”计划调整为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中央也很快做出决定:“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由吃穿用改为备战,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防备敌人的入侵,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建立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予以保证。此后,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把毛泽东的三个因素概括成“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一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由以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转向了以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为中心的战略轨道。所谓一、二、三线,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是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向内地收缩,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三部分,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
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地区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二线地区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主要为安徽、江西等地区。
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基本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广东的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共涉及13个省区。
中央工作会议后,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交了《关于国防工业、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1965年3月21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从此,宣告全国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一是在三线建设新的工厂,扩建部分工厂,由国家计委负责组织;二是把一线地区全国仅此一家的重要工厂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需的工厂搬到三线,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三是组织好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由国家经委负责。随后又分别成立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在三线地区新建、扩建、迁建项目的计划协调和物资供应工作。
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同时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据相关统计,整个三线建设在横贯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国家累积投资 205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先后建成10条总长8046千米的铁路干线,建设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配置数十万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以铁路、公路、长江水路为网络的交通运输业,以煤炭和水、火电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以发电设备、机床和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工业,以元器件、通讯和引导设备为骨干的电子工业,以战略武器和轻重型军事装备为特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都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