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闲置的柳叶刀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358更新时间:2024-05-25 17:39:52
1952年底,杨振华才做了从美国归国后的第一台胸外科手术。
这是一位脓胸患者,必须对其右下肺进行切除手术。杨振华手中的柳叶刀准确利索地解决了病灶,手术做得非常漂亮。
做胸外科手术,必须有麻醉配合,还要有充足的血液保障,更重要的是助手、护士们都得经过严格的培训。每一个细节都不容疏忽。没有正规的胸外科手术室,做这样的手术就有些冒险。
1954年4月8日,杨振华从朝鲜载誉归来。然而,走之前他热情高涨地投入大量精力筹建的胸外科手术室在他走后的一年多里不仅没有任何进展,还遇到了各种新的难题。细看眼下的华西坝,已变得有些陌生。
华西协合大学,1951年改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并入其他院校,文理科全拆走,仅留下医、牙、药科,新校名是“四川医学院”,成都百姓简称“川医”。由于医牙科具有真正的实力,加之数十年积累的好名声,川医及其附属医院,仍然是老百姓心中的医学圣殿。
当时,苏联专家带来了巴甫洛夫、李森科、米丘林的理论,入夜之后,灯光闪亮处是不同等级的俄语学习班。从老教授到大学生,都在学习用舌头发出弹音。赴朝之前,杨振华学过几天俄语,赴朝归来后就跟不上了。图书馆中,大多数医学期刊都是俄文期刊,幸运的是,还有少量英文期刊混迹其间……
胸外科的建立愈加艰难。而让杨振华内心备感压抑的是,他的岳父张凌高,华西协合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1955年含冤病逝于狱中,三十年后才得以平反。
华西校史对张凌高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坚持办学,体恤师生,为学校生计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可是,在20世纪50年代,“张凌高的女婿”,再加上“罗斯福总统奖学金获得者”,这两大“污点”就不得不让人对杨振华“另眼相看”。
但是,杨振华对于各项运动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大炼钢铁时,华西坝建起了十个大小高炉,一时间炉火熊熊,人声鼎沸。下了夜班的杨振华穿上工装,手执钢钎,搅动着炉中的铁水。若不是那一副近视眼镜,他完全就是一名炼钢工人!
“大跃进”时,医院举办了漫画展览。竭力推动胸外科建设的杨振华,被画成了一个招兵买马、贪心的大老板,这让杨振华十分难堪。成都市来参观漫画展的医界同行们络绎不绝,杨振华和他的同事们就站在漫画前,向同行们一一做解释,从上午八点讲解到下午六点。杨振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侮辱,有好几次都快要哭出来。但漫画展一结束,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环视四周,不少海归学者都受到了冲击。杨振华明白了:忍辱负重,是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毕竟有那么多需要做胸外科手术的患者,还有“川医”这块金字招牌需要高高挂起。1959年国庆节,新的外科大楼落成,胸外科有五十张床位。进入60年代,心脏外科迅速发展,杨振华参与了所有的基础工作。川医的“胸外”和“心外”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举大旗的先行者。杨振华晚年谈及此事,仍感到欣慰。
虽然同事们知道杨振华是胸外科的第一把刀,但在当时,这把锋利无比的柳叶刀常常被冷落。
然而,在胸外科手术遇上了从未遇到过的疑难问题或突然发生了什么无法应对的险情之时,临床医生总会想起他:“快,快,快去请杨振华教授!”
杨振华的家就在校中路,他有意选定了这个离外科大楼最近的住所,需要他“亮剑”时,不到十分钟就可以把他请来。
多年来,邻居们经常在半夜三更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杨教授,急诊!”“杨教授,会诊!”
那时,没有电话,十几二十年,邻居们听惯了咚咚咚的敲门声。